[发明专利]小麦赤霉病谷粒菌种制作及使用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459576.4 申请日: 2017-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8277165B 公开(公告)日: 2021-06-25
发明(设计)人: 张晓军;阎晓涛;田志刚;李光蓉;畅志坚;李欣;郭慧娟;乔麟轶;任永康;车丽;高伟;秦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R1/77
代理公司: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代理人: 朱源
地址: 030031 山*** 国省代码: 山西;1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谷粒 菌种 制作 使用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植物真菌病害病原菌培养,具体为小麦赤霉病谷粒菌种制作及使用方法,解决现有接菌鉴定方法需培养菌液,方法复杂,菌液不能长期存放,接菌成功率低的问题,谷粒菌种制备:带壳谷粒泡5%绿豆水保持60%持水率,分装入袋轻压紧密,封口制菌筒,高温高压灭菌晾至室温,两端接菌黑暗恒温通风高湿度培养,转移至透气纸袋,压散阴凉通风晾干封口袋中低温避光保存。使用方法:先检测活性,抽穗后扬花前基部小穗侧小花内稃接菌,包裹保湿至外稃变褐取下包裹层,高湿度弥雾保湿28天。优点:1、菌种可长期保存;2、一次制作,多次使用,用量少,便于运输;3、接菌方法简单高效,发病率高,抗病性鉴定结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真菌病害病原菌培养,具体为小麦赤霉病谷粒菌种制作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的严重危害小麦穗部及籽粒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发生于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等潮湿及半潮湿地区。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70%-100%的产量损失,经赤霉菌感染的小麦病粒,含有多种毒素,尤其是DON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人和动物呕吐、腹泻、皮肤刺激、拒食、神经紊乱、流产、死胎等。当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耕作制度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发,小麦赤霉病逐渐由偶发病害上升为常发病害,发生面积也不断扩大,赤霉病已由常发的长江中下游麦区扩展到黄淮麦区和华北麦区,淮河流域麦区已经成为受赤霉病为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世界上尚无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也未研制出能够彻底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因此,选育与推广抗赤霉病品种就成为目前控制与预防小麦赤霉病最为经济环保的途径。

接菌鉴定是选育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单花滴注法、菌液喷雾法、土表接菌法等,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单花滴注法接菌精确,能够保证接菌成功率,可进行定性定量鉴定;但在接菌前需要进行菌液培养,所需设备较为复杂,对环境及培养条件要求严格,每次接菌前需要在显微镜下检测活菌数目,且培养好的菌液不能长期存放,极易丧失活性,因此对于赤霉病的鉴定极为不便。菌液喷雾法接菌方便,利于进行大面积、成规模接菌鉴定;但同样需要在每次接菌前培养菌液,并在显微镜检测活菌数目,菌液保存不便及保存时间短,接菌成功率较低。土表接菌法采用谷物类籽粒培养菌种,洒于土表后依靠孢子弹射自然发病,对环境要求较高,接菌成功率较低,难以对小麦品种进行定性定量鉴定。

因此,研究一种制作、使用方法简单,接菌成功率高,可长期保存的小麦赤霉病谷粒及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目前现有的接菌鉴定方法需培养菌液,且制备方法复杂,培养好的菌液不能长期存放,接菌成功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无需培养菌液,制备好的谷粒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丧失活性,接菌成功率高的小麦赤霉病谷粒菌种制作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操作步骤实现的:小麦赤霉病谷粒菌种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a、准备新鲜饱满,无虫蛀及发霉的绿豆50g,加入纯净水1200ml,置于火上烧开,水沸腾后熬制15-20min,在绿豆刚刚开花的时候关火,用细纱布滤去绿豆残渣,仅保留绿豆水,补充纯净水至1000ml,配制成5%的绿豆水,备用;

b、准备干燥、无霉变、去净浮皮、碎渣的新鲜带壳谷粒1kg,置于干净容器中,加入温热的5%绿豆水,充分搅拌使谷粒完全湿润,加盖保湿4小时,使谷粒充分吸水;

c、滤去多余水分,将浸泡好的谷粒在阴凉通风处摊开晾干30min,使谷粒持水率达到约60%左右,用手捏不成团即可;

d、将处理好的谷粒分装到耐高温高压聚丙烯灭菌袋中,每袋分装300-500g,轻压使其保持较为紧密的状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95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