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绞机扭绞应力消除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65679.1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1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陈鼎彪;凌小八;陈城;曹永成;查敏;王建华;李齐靖;黄凯;董仙华;吴小山;胡伯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顶科镀锡铜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44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绞机 立板 应力消除机构 应力消除 收线盘 绞线 扭绞 应力消除设备 光杆排线器 钢丝绳 板面垂直 板体结构 多股绞合 工作导轮 板面处 行走架 悬臂状 变向 绞弓 轮组 收卷 同侧 电缆 灵活 延伸 | ||
本发明属于绞线应力消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绞机扭绞应力消除机构。本机构包括板面垂直收线盘轴线的立板,立板的后端固定于光杆排线器的行走架上而前端向双绞机的绞弓与收线盘之间区域处延伸从而形成悬臂状板体结构;立板的同侧板面处设置用于执行在线应力消除的工作导轮组以及用于执行绞线变向操作的变向导轮组。本发明具备结构简洁、使用灵活方便和工作可靠稳定的优点,能可靠而高效的实现收卷前的一根多股绞合电缆或钢丝绳的在线应力消除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绞线应力消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绞机扭绞应力消除机构。
背景技术
双绞机,又称高速绞线机,是一种应用于电脑排线、耳机线、电子线、电话线、网络线、PVC等线体绞合的电线电缆绞合设备。双绞机可高效率的使多根单线扭成一根多股的绞合电缆或钢丝绳,从而达到线材的工艺要求,使用极为广泛。目前的双绞机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双绞机仍旧是将放线盘上的单线经由光杆排线器和绞线器绞合成一根多股绞合电缆或钢丝绳后直接收线,由于绞合电缆或钢丝绳在绞合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容易产生线体弯曲和变向状况,表现为线体打结、扭麻花等现象,该类问题尤其在强度较高的铝合金、铝包钢线材在绞合成型时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成型质量,这也是导致生产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低的主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双绞机扭绞应力消除机构,其具备结构简洁、使用灵活方便和工作可靠稳定的优点,能可靠而高效的实现收卷前的一根多股绞合电缆或钢丝绳的在线应力消除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绞机扭绞应力消除机构,其特征在于:本机构包括板面垂直收线盘轴线的立板,立板的后端固定于光杆排线器的行走架上而前端向双绞机的绞弓与收线盘之间区域处延伸从而形成悬臂状板体结构;立板的同侧板面处设置用于执行在线应力消除的工作导轮组以及用于执行绞线变向操作的变向导轮组;所述工作导轮组由两组以上的上导轮与两组以上的下导轮配合构成,所述上导轮及下导轮可回转的固接于立板板面处且回转轴线均水平布置,每相邻两组上导轮之间布置一组下导轮,以使得各上导轮与各下导轮之间配合形成可供线体呈波浪状行进的“S”状的通道;所述通道的进线口位于立板前端而出线口位于立板后端处;变向导轮组至少包括可回转的布置于通道进线口处的第一变向轮以及可回转的布置于通道出线口的第二变向轮;线体经由固接于立板后端处的第三变向轮变向后,经由第一变向轮进入通道进线口,再经由位于通道出线口处的第二变向轮变向后进入收线盘处收卷;第三变向轮与第一变向轮之间的线体通行路径与第二变向轮与收线盘处之间的线体通行路径间彼此空间避让。
优选的,所述变向导轮组还包括用于改变第二变向轮处线体行进方向从而避免与第三变向轮及第一变向轮之间走线产生干涉的第四变向轮,第四变向轮可回转的固接于第二变向轮与收线盘之间的立板上;第二变向轮处线体经由第四变向轮变向后进入收线盘处收卷。
优选的,所述上导轮为固定轮,而下导轮为活动轮;立板板面处设置铅垂导轨,所述下导轮可回转的固定于铅垂滑块上,从而使得下导轮可沿铅垂导轨而作铅垂向动作;立板板面处还设置有固定架而固定架上铅垂贯穿设置螺纹孔,调节螺钉由下而上的螺纹配合于螺纹孔处,调节螺钉的顶部可回转的配合于铅垂滑块的底端处。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钉上设置便于手动操作的把手。
优选的,所述立板顶端面外形呈适配绞弓弧度的倒“V”字状,倒“V”字状的立板顶端面的两边分别固接两组上导轮且各相邻上导轮之间的间距一致;下导轮为三组并依靠倒“V”字状的铅垂滑块而呈三角状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顶科镀锡铜线有限公司,未经铜陵顶科镀锡铜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56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