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低凝点柴油的加氢耦合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69439.9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8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李宝忠;崔哲;黄新露;刘昶;宣根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4 | 分类号: | C10G6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低凝点 柴油 加氢 耦合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低凝点柴油的加氢耦合工艺。柴油原料经过加氢精制后,进入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器,通过第一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床层后的物料分成两股;一股物料经床层中间抽出异构降凝反应器,并进入加氢降凝反应器进行降凝反应;另一股物料继续向下流经第二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床层;所得加氢异构降凝反应物料和加氢降凝反应物料分别进行气液分离和分馏,得到不同规格的低凝点柴油产品。本发明首次提供了一种在一套加氢工艺装置上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不同规格柴油产品的加氢耦合工艺,可以充分利用部分异构降凝物料所携带的热量,实现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器与加氢降凝反应器的耦合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炼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灵活生产低凝点柴油产品的加氢耦合工艺。
背景技术
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要求柴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主要是硫含量、十六烷值、密度和稠环芳烃含量的限制越来越大。劣质柴油加氢改质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和芳烃含量,并降低密度和提高十六烷值。另外,冬季时,寒冷地区的柴油产品对凝点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我国的柴油产品按照凝点可以分为5#、0#、-10#、-20#、-35#和-50#等不同规格。加氢降凝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柴油的凝点。
柴油馏分加氢异构降凝技术,如CN1718683A和CN1712499A等,使用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含有β沸石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采用一段串联流程来生产柴油产品,但是相同加氢改质条件下,较加氢改质柴油十六烷值低,相同低凝点柴油产品时工艺条件较加氢降凝工艺条件苛刻。
柴油馏分加氢降凝技术,如CN102051232A和CN1257107A等,使用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加氢降凝催化剂,采用一段串联流程来生产低凝点柴油产品,但是柴油产品收率较低。CN102453531A、CN103805258A和CN103805254A等都交替使用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加氢降凝催化剂,得到的柴油产品凝点低,但是柴油收率也较低,只能生产一种柴油产品。
采用加氢技术CN105087063A,柴油馏分经过加氢异构降凝后,利用反应热直接经过加氢降凝来生产低凝点柴油产品,但是该工艺只能生产一种凝点规格的柴油产品。
综上所述,现有的加氢异构降凝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产品的凝点,可以满足低凝柴油的指标要求,但是生产低凝点柴油产品时收率较低。现有的加氢降凝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柴油产品的凝点,可以满足低凝柴油的指标要求,但是柴油收率较低,通常小于90m%,而且柴油产品质量提高幅度不大,尤其把高十六烷值的正构烷烃裂解成气体或者石脑油馏分时会导致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降低。采用耦合加氢技术时产品单一。上述工艺技术生产的柴油产品只有一种,产品灵活性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低凝点柴油的加氢耦合工艺,即通过从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器中部抽出部分反应物流,将所述的柴油原料油通过加氢异构降凝和加氢降凝耦合方法灵活生产不同凝点的加氢异构降凝柴油产品和加氢降凝柴油产品。
本发明的一种生产低凝点柴油的加氢耦合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柴油原料油首先在加氢精制条件下通过加氢精制催化剂床层,得到加氢精制物流;
b、步骤a得到的加氢精制物流在加氢异构降凝条件下通过第一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床层,得到第一加氢异构降凝物流,这部分反应物流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抽出加氢异构降凝反应器;
c、步骤b中剩余的第一加氢异构降凝物流继续在加氢异构降凝条件下通过第二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床层,加氢异构降凝物流经分离、分馏得到加氢异构降凝高压富氢气体,加氢异构降凝气体产品、加氢异构降凝石脑油产品和加氢异构降凝柴油产品;
d、步骤b所得的抽出的第一加氢异构降凝物流,在加氢降凝条件下通过加氢降凝反应器的加氢降凝催化剂床层,加氢降凝物流经分离、分馏得到加氢降凝高压富氢气体,加氢降凝气体、加氢降凝石脑油和加氢降凝柴油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94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