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飞虱规模化周年饲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6617.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7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刘昌华;陈庆东;陈松;刘虹玲;李超;刘月悦;汪馨怡;雷应华;向娟;罗翔;陈倩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沙壤土 稻飞虱 规模化 饲养 稻谷 水稻苗 营养液 表面喷水 新鲜稻谷 饲养架 养虫室 保湿 出芽 催芽 苗盘 盘放 盘移 撒播 湿透 研细 备用 光照 黑暗 新鲜 覆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飞虱规模化周年饲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沙壤土,稍加研细备用;(2)保湿催芽,(3)在稻苗盘中装1‑1.5cm厚的沙壤土,然后在沙壤土表面喷水,待沙壤土完全湿透后,将出芽的稻谷均匀撒播在稻苗盘中,然后稻谷上面撒上一层沙壤土覆盖,(4)将长有稻谷苗的稻苗盘放入饲养架上,再将稻飞虱饲养于水稻苗上,每隔1天向稻苗盘加50%—100%浓度的水稻苗营养液一次,养虫室环境条件是温度25℃—27℃,光照14—16小时,黑暗10—8小时;每周加入新鲜稻谷苗盘一次,待稻苗盘中稻苗枯干后,将稻飞虱转移到新鲜稻苗盘上时即可将枯干的稻苗盘移出,周而复始,即可实现周年规模化饲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稻飞虱规模化周年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稻飞虱为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昆虫,别名火蠓子,火旋。在我国南至海南岛,北到黑龙江各稻区,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稻飞虱危害程度的加重,人们也在不断的加强稻飞虱的科学研究,但由于飞虱类害虫是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目前在人工饲养方面还未有大的突破,所以用新鲜水稻苗来饲养飞虱,仍然是当前饲养繁殖稻飞虱的重要手段。目前稻飞虱的饲养主要分为水稻幼苗饲养和稻株成株饲养两种,同时,因为稻飞虱防治长期以化学防治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检测到稻飞虱主要种类: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对许多化学药剂都产生了抗性,为了更好的为稻飞虱防治研究提供虫龄一致的虫源,为了了解稻飞虱害虫抗药性产生的机理,也往往需要稻飞虱的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所以都需要饲养大量的稻飞虱来满足科研的需求。但是稻株成株饲养饲养存在着稻株培育时间长,培育技术复杂,对环境条件要求高,无法满足室内周年性饲养的要求。传统的稻苗饲养稻飞虱虽然培育期短,花费人力少,但是稻苗仅依靠种子胚乳提供营养,生长周期短,造成稻飞虱若虫存活率,短翅比,成虫羽化率都很低,容易造成稻飞虱种群退化,需要定期室外复壮种群,增加人力成本及场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提供一种稻飞虱规模化周年饲养方法,在操作简便的基础上,使虫龄一致,稻飞虱繁殖率高,可随时提供足够的试验用虫来满足多家科研单位的实验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稻飞虱规模化周年饲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回没有化学药剂污染的沙壤土,稍加研细备用;
(2)选择没有杀虫剂农药残留的发芽率高的当年稻谷,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1000~1200倍制成浸泡液,将浸泡液加热至温热后浸泡稻谷22~26小时,然后流水冲洗稻谷,沥去水分,表面覆盖湿纱布进行保湿催芽,在28℃~30℃条件下催芽22~26小时;
(3)在26℃~28℃的温室中播种,在稻苗盘中装0.5~1.5cm厚的沙壤土,然后在沙壤土表面喷水,待沙壤土完全湿透后,将出芽的稻谷均匀撒播在稻苗盘中,然后稻谷上面撒上一层沙壤土覆盖,待水稻长到1~1.5cm高时饲养稻飞虱;
(4)将长有稻谷苗的稻苗盘放入饲养架上,再将稻飞虱饲养于水稻苗上,每隔1天向稻苗盘加50%~100%浓度的水稻苗营养液一次,养虫室环境条件是温度25℃~27℃,光照14~16小时,黑暗10~8小时;每周加入新鲜稻谷苗盘一次,待稻苗盘中稻苗枯干后,将稻飞虱转移到新鲜稻苗盘上时即可将枯干的稻苗盘移出,周而复始,即可实现周年规模化饲养,水稻苗营养液配方为:硝酸钾0.7~0.8克,硝酸镁0.2~0.3克,氯化钠0.05~0.10克,硝酸钙0.4~0.5克,磷酸二氢钾0.4~0.5克,加水定容到1000ml。
进一步地,步骤(2)中,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1000倍
进一步地,步骤(2)中,浸泡稻谷24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2)中,催芽24小时。
进一步地,步骤(3)中,在稻苗盘中装1cm厚的沙壤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6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