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7273.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0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杰;陈钱;左超;孙佳嵩;张玉珍;顾国华;胡岩;李慧;陶天阳;钱佳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5 | 分类号: | G01B11/25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栅图像 条纹投影 三维显微成像 图像处理单元 采集单元 高速相机 投影单元 载物单元 支架单元 双远心 镜头 精密 被测物体表面 长工作距离 横向支撑臂 纵向支撑臂 被测样品 表面颜色 升降位移 投影模块 物体测量 系统底座 纹理 位移台 可用 计算机 | ||
1.一种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栅图像投影单元、光栅图像采集单元、载物单元、支架单元以及图像处理单元,光栅图像采集单元包括第一高速相机(1)、双远心镜头(2)、第二高速相机(3)、双远心镜头(4);光栅图像投影单元包括DMD投影模块(5)与长工作距离镜头(6);载物单元包括被测样品(7)、精密倾斜位移台(8)、精密升降位移台(9);支架单元包括系统底座(10)、横向支撑臂(11)、纵向支撑臂(12);图像处理单元由计算机(13)构成;
所述被测样品(7)放置于精密倾斜位移台(8)与精密升降位移台(9)的组合平台之上,DMD投影模块(5)通过长工作距离镜头(6)向被测样品(7)投影光栅条纹;同时DMD投影模块(5)产生同步信号,控制第一高速相机(1)与第二高速相机(3)同步拍摄被测样品(7);第一高速相机(1)与第二高速相机(3)将采集的图像信息传输至计算机(13),由计算机(13)进行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架单元中,将纵向支撑臂(12)上部分安装于横向支撑臂(11)的中心对称轴上,纵向支撑臂(12)的下部分安装于系统底座(10)的中心对称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载物单元中,将精密升降位移台(9)固定于系统底座(10)的中心对称轴上,精密倾斜位移台(8)固定于精密升降位移台(9)之上,将被测样品(7)放置于精密倾斜位移台(8)之上,精密升降位移台(9)通过上下移动可调节被测样品(7)的垂直高度,精密倾斜位移台(8)通过左右倾斜,可调节被测样品(7)的观察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光栅图像投影单元中,拆除DMD投影模块(5)自带的光学投影镜头与附属在光学投影镜头上的投影焦距调节装置,并将DMD投影模块(5)固定于纵向支撑臂(12)上,使该DMD投影模块(5)的投影方向竖直向下,在DMD投影模块(5)正下方5-15mm的位置处,放置长工作距离镜头(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DMD投影模块(5)的参数为:工作距离105-115mm,放大率0.5倍至1倍,DMD投影模块(5)工作时发出投影光,该投影光通过长工作距离镜头(6)汇聚于被测样品(7)的表面之上,长工作距离镜头(6)到被测样品(7)的距离为40-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光栅图像采集单元中,在第一高速相机(1)和第二高速相机(3)机身上分别安装双远心镜头(2)和双远心镜头(4);双远心镜头(2)与双远心镜头(4)具有相同的参数:光学放大率0.4倍,工作距离105-1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光栅图像采集单元中,将第一高速相机(1)和第二高速相机(3)分别放置于横向支撑臂(11)上的对称位置,它们分别距离横向支撑臂(11)中心轴距离为65-75mm左右,即将第一高速相机(1)放置于横向支撑臂(11)左侧,其距离横向支撑臂(11)中心轴距离65-75mm,将第二高速相机(3)放置于横向支撑臂(11)的右侧,其位置与第一高速相机(1)关于横向支撑臂(11)中心轴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实时三维显微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光栅图像采集单元中,调节第一高速相机(1)和第二高速相机(3)拍摄角度时,将它们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调节为θ,θ的取值范围是20°-2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72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