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催化氢转移法制备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8507.8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8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国;范小鹏;孙春光;李海平;毕作鹏;熊昌武;孙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49/20 | 分类号: | C07D249/2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48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催化 转移 法制 三唑类 紫外线吸收剂 方法 | ||
1.一种采用催化氢转移法制备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精制:以醇类溶剂为洗涤溶剂对通式I化合物进行精制使其纯度达到99%以上,备用;
(2)氢转移反应:步骤(1)处理得到的通式I化合物和氢给予体,在醌类催化剂和无机碱助催化剂的作用下,先反应生成中间体通式II化合物,再转化为通式III化合物;
通式I,II,III中,R为H或Cl,R1选自H,叔丁基,特戊基,枯基中的一种;R2选自甲基,叔丁基,特戊基,特辛基,枯基中的一种;
所述醌类催化剂选自氢醌、2,3-二氯-1,4-萘醌、9-芴酮中的一种;所述醌类催化剂的用量为通式I化合物重量的0.01-0.19%;
所述醇类溶剂选自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精制的操作为:向通式I化合物中加入醇类溶剂使通式I化合物分散均匀,于回流温度下搅拌10min以上,然后降温至20℃以下静置,过滤除去溶剂,干燥固体,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操作为:步骤(1)处理得到的通式I化合物和氢给予体,在醌类催化剂和无机碱助催化剂的作用下,先于40-50℃反应生成中间体通式II化合物,再升温至80-85℃使其转化为通式III化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醌类催化剂为2,3-二氯-1,4-萘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氢给予体选自仲醇、醛类化合物、水合肼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无机碱助催化剂为氢氧化钠和/或氢氧化钾,所述醛类化合物为甲醛和/或葡萄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仲醇为异丙醇和/或仲丁醇。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给予体的用量为通式I化合物重量的2.5-4倍;和/或,所述无机碱助催化剂的用量为通式I化合物重量的16%-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向通式I化合物中加入醇类溶剂使之分散均匀,于回流温度下搅拌10min以上,然后降温至20℃以下静置,过滤除去溶剂,干燥固体,即得;
(2)向反应器内加入步骤(1)处理得到的固体,按照通式I化合物:氢给予体:醌类催化剂:无机碱助催化剂=1:(2.5-4.0):(0.001-0.0019):(0.16-0.32)的重量比投料,于40-50℃反应至通式I化合物反应完毕;再升温至80-85℃继续反应,至通式II化合物反应完毕,即得通式III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备通式I化合物的步骤,反应方程式如下:
具体操作为:通式a化合物经重氮化反应生成通式b化合物,再与通式c化合物进行偶合反应,即得;
式中,R、R1、R2的定义与权利要求1中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为UV-326,UV-327,UV-328,UV-329,UV-234,UV-928,UV-P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为UV-328,UV-326,UV-3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利安隆(珠海)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850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