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82781.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6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胜;张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结构 弹性体 产生 相变 转换 方法 | ||
1.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介电高弹体驱动器技术和非线性算法进行相变转换,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裁剪介电弹性体膜,然后预拉伸,粘连在硬质框架上,通过两个铜片连接到高压电,预拉伸区域面积的计算式为,在介电弹性体薄膜的上下两个表面均匀涂抹柔性可伸缩电极,当该结构同时受到预拉伸力和电压作用时,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弹性体的厚度会减小,面积显著扩大,最后变形到一种平衡状态;
步骤2:对步骤1得到的介电弹性体圆形膜结构,采用相机拍摄模式跟踪介电弹性体薄膜的驱动变化,并记录薄膜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面积变化:
步骤3:判断步骤2中检测到的面积变化;当预拉伸率λ为1时,介电高弹膜上产生膨胀凸起现象,当预拉伸率λ为3或以上时,膜上产生褶皱变化;
步骤4:对于一个柱坐标系,在变形状态下,圆形介电弹性体膜单元处在一个三维应力状态:σz,σr和σθ,理想应力和机械力平衡要求:;
步骤5:定义Helmholtz自由能的名义密度为W,采用Gent模型,当变形趋向于拉伸极限,即,弹性体急剧变硬,甚至电击穿发生;其中Jlim是极限拉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在高电压作用下,能够模仿生物的附着功能和表面皮肤的纹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1:在变形过程中,膜的总体积不变,因此λrλθλz=1,,然后得出介电弹性体电击穿场强度为:
步骤3.2:介电弹性体薄膜的电压-电荷曲线呈现N字形,即上升-下降-再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三种状态:平面膜、褶皱膜或者薄膜上平面区域和褶皱区域共存;
步骤3.3:电位移D可以表达为:,其中E是电场强度,ε是介电常数;当设定εE2=0 ,因为主方向是径向和周向,根据Gent模型,材料模型的表达式为:
Φ:电压;
Q:电荷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结构内部的边界位于区域A和区域B交接面处,外边界满足R=B,内部边界r=a处的径向力平衡条件满足σθ=σr,区域A在高压作用下经历均匀的等双轴变形,在边界r=a,存在:
。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使圆形结构介电弹性体膜上产生相变转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中相变方法如下:
步骤5.1:四种现象发生在电击穿失效之前:第一种现象是涂有电极区域的膜向未涂区域扩展,失效之前膜仍保持平坦,B/A=2,λpre=2,厚度H=1mm,支撑框架的内径为6cm;第二种现象是膜上只产生凸起,λpre=1;第三种现象是膜上褶皱部分和凸起区域共存,B/A=2,λpre=4.5;第四种现象是只有褶皱形成,B/A=2,H=1mm;
步骤5.2:在第四种现象中,又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转换,即膜表面平坦区域和褶皱区域之间的转换:一种类型是褶皱在平面膜小区域形成,然后褶皱部分逐渐取代平坦部分,直到涂有电极的区域全部变褶皱,λpre=4;第二类是:随着电压的增加,褶皱和平坦区域一直相互转换,直到电击穿,λpre=3;
相变数据表中主要数据有:
λpre:预拉伸率;
A,B:膜上有电极区域A和未涂电极的区域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278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