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4662.0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6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21B7/10;E21B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筒 灌注桩施工 旋挖式钻孔 承载力 钻头 顶面 硬层 钻机 钻孔 驱动器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 螺旋钻钻头 钻孔灌注桩 孔底沉渣 液压油缸 垂直度 钢筋笼 灌注桩 下导管 纠偏 就位 成桩 导管 和泥 孔深 起拔 清孔 取土 钻进 地层 埋设 清洗 测量 下放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确定灌注桩的施工位,同时钻机就位;步骤2:使用护筒驱动器埋设护筒,并使护筒底部伸至下卧硬层顶面;步骤3:采用螺旋钻钻头取土,并通过操作钻机上的纠偏液压油缸调整钻头的垂直度;步骤4:采用钻头钻进至要求孔深并清孔;步骤5:在钻孔内下放钢筋笼;步骤6:下导管并浇筑混凝土;步骤7: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清洗导管并起拔护筒。本发明将护筒直接下设至下卧硬层顶面,即实现全护筒钻孔,可以避免钻孔灌注桩因孔底沉渣和泥皮过厚导致承载力折减的问题发生。本发明可以适用不同地层,且成桩质量好,承载力高,工效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桩基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钻孔工艺中大多数以回转钻机(正、反循环)成孔、泥浆护壁为主,随着大型开发项目的业主们的时间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的提高,传统工艺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也越来越多,且传统工艺引入了高浓度、高密度的泥浆介质,造成因孔底沉渣和泥皮过厚导致承载力折减的质量通病。尤其是特殊地层例如我国南方地层主要以淤泥质土为主的城市,上述问题尤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确定灌注桩的施工位,同时钻机就位;步骤2:使用护筒驱动器埋设护筒,并使护筒底部伸至下卧硬层顶面;步骤3:采用螺旋钻钻头取土,并通过操作钻机上的纠偏液压油缸调整钻头的垂直度;步骤4:采用钻头钻进至要求孔深并清孔;步骤5:在钻孔内下放钢筋笼;步骤6:下导管并浇筑混凝土;步骤7: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清洗导管并起拔护筒。
作为优选,步骤1中采用全液压旋挖钻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包括:在护筒顶面挂十字线,将十字线中心与已标定好的灌注桩的中心线垂直对中;利用钻机的护筒驱动器下设护筒至下卧硬层顶面,并以水平尺测定护筒的垂直度。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采用挖埋法埋设护筒,且护筒设置有多节,相邻两节护筒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钻机钻至距要求孔深0.5m后,改用旋挖钻头清除孔底浮土。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在下放钢筋笼之前还包括:制作钢筋笼,对钢筋笼进行质量检测,存放并运输至施工位处。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6中,在浇筑混凝土之后,还需要保留试块,并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和强度试验。
作为优选,所述护筒采用钢套筒,该钢套筒的直径较灌注桩的直径大。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中,采用副卷扬或吊车下放钢筋笼。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6中,采用副卷扬或吊车下导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确定灌注桩的施工位,同时钻机就位;步骤2:使用护筒驱动器埋设护筒,并使护筒底部伸至下卧硬层顶面;步骤3:采用螺旋钻钻头取土,并通过操作钻机上的纠偏液压油缸调整钻头的垂直度;步骤4:采用钻头钻进至要求孔深并清孔;步骤5:在钻孔内下放钢筋笼;步骤6:下导管并浇筑混凝土;步骤7: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清洗导管并起拔护筒。本发明将护筒直接下设至下卧硬层顶面,即实现全护筒钻孔,可以避免钻孔灌注桩因孔底沉渣和泥皮过厚导致承载力折减的问题发生。本发明可以适用不同地层,且成桩质量好,承载力高,工效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的旋挖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中与各步骤对应施工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46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