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水域未爆弹的专用金属探测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486938.9 申请日: 2017-12-29
公开(公告)号: CN108254793B 公开(公告)日: 2019-05-17
发明(设计)人: 郑小平;杨叶青;耿华 申请(专利权)人: 清华大学
主分类号: G01V3/12 分类号: G01V3/12
代理公司: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代理人: 哈达
地址: 100084***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压强控制系统 金属探测器 专用金属 探测器 水域 压强 压力承受能力 压力超过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水域未爆弹的专用金属探测器。面向水域未爆弹的专用金属探测器包括密封装置、金属探测器、压强控制系统。所述金属探测器设置于所述密封装置内部。所述压强控制系统设置于所述密封装置的内部,用于控制密封装置内部的压强。所述压强控制系统可以避免由于水下压力超过所述密封装置的压力承受能力,使所述金属探测器被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面向水域未爆弹的专用金属探测器。

背景技术

日本在战败投降时,除了把其化学武器就地掩埋外,还将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江河湖泊中。由于水域未爆弹锈蚀、破损严重,对水域的污染后果严重,其回收工作刻不容缓,水下目标的探测定位、状态观察锁定工作是一切水下工作的基础,因此对水域未爆弹的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获取水域未爆弹的分布情况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水下环境是一个相比陆地环境更为复杂的世界,其基本的水下能见度、电磁衰减、水流、压差四个要素就决定了水下工作的难度,而水下目标的探测完全被前两个要素所限制,作业的成败、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的探测和水下观察。水域未爆弹的情况更为复杂,相对于陆地来说,其探测的难度更大,主要有两个难点:

一,水域情况各异,单一的技术手段难以满足要求。有的水域较深,如洞庭湖水深达30米,佳木斯松花江水深也在4~11米,而有的水域则较浅,如广州番禺明星村珠江水域,在落潮时一些炮弹即露出可见;有的水域流速大,有的流速小,甚至是静水,如:水库;有的炮弹露出淤泥表面,有的则深埋入淤泥,在佳木斯松花江发现点,由于长期采沙,现场形成约4米左右的深坑。水域未爆弹在泥沙中的埋藏深度,直接影响探测技术的适用条件,如果未爆弹露在淤泥表面,则采用水下摄像观察、声纳探测技术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未爆弹埋在淤泥中,且深度小于30厘米,则可以应用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如果未爆弹在淤泥中埋藏深度大于30厘米以上,则水下磁力勘探可能是唯一合适的技术。

二,分布广、数量多,导致探测工作的效率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洞庭湖水域,需要探测的范围很大,要对几十平方公里,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水域实施探测,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广州珠江水域,不仅水深流急,而据目前所知是数十公里长的珠江水域都发现过未爆弹,其探测任务之艰巨超乎想象。未爆弹分布范围特别广泛,这就要求在确定探测技术方案时,首先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作效率,以洞庭湖为例,目前初步调查发现有三个区域分布有日遗化学炮弹、毒气筒等,这三个区域相距数公里。根据历史资料,日军当时在侵华战争结束时,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后,开始投弃作业。关于遗弃化武的数量,一种说法约为5吨,一种说法约为7吨,遗弃的时间段在1945年8月 15日—9月初。为了保密,日军利用夜晚进行遗弃,但是由于数量大,故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装了化武的日本船只在广阔的洞庭湖上,航行到哪里就把化武扔到哪里。要掌握洞庭湖中未爆弹分布范围这一准确信息,唯一的手段就是探测。但是,要完成如此大范围的水域探测,其工作量之艰巨可想而知。

二战过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未爆弹的特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根据广州渔民提供的线索,从广州市区内的天字码头到虎门大桥数十公里长的珠江航道都曾打捞到过废旧炮弹,其中包含未爆弹。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渔民用拖网还曾经从珠江主航道中打捞出整箱的未爆弹。炮弹箱是木质的,由于逐渐腐烂,进入70年代后就没有再发现整箱的未爆弹,而是零零散散被打捞出来。如今又过去了40年,不仅仅是木质炮弹箱,原先铁质的炮弹外壳也几乎完全锈蚀,其主要成分不再为铁。

为解决“水域未爆弹探测无遗漏”问题,基于水域未爆弹包装物锈蚀严重的特点,此发明另辟蹊径,选择铁锈为探测目标,摒弃传统的探测金属铁和钢的思路。大量的水域未爆弹探测实践证明,此发明不但解决了“探测无遗漏”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探测的速度。但是,水中压力较大,金属探测器容易损坏,这都限制了金属探测器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金属探测器由于水压作用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水域未爆弹的专用金属探测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69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