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扩频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7607.7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1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牟勤;刘柳;刘文佳;侯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B1/69 | 分类号: | H04B1/6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于小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频序列 扩频通信 用户设备 基站 扩频 码元 发送 集合 应用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扩频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其中应用于用户设备的扩频通信方法包括:在扩频序列集合中,对要发送的数据中的多个码元分别选择扩频序列,其中,针对至少两个码元所选择的扩频序列不同;利用所选择的扩频序列对所述数据进行扩频;发送经扩频的数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具体涉及可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扩频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背景技术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信息处理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其特点是传输数据所用的带宽远大于数据本身所占用的带宽。扩频通信技术在发送端以扩频序列对数据进行扩频,在接收端则根据同样的扩频序列进行解扩以恢复所传输的数据。扩频通信技术能够利用宽频谱获得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传输速率,并且由于在相同频带上通过使用不同的扩频序列可以承载不同用户设备的数据,因此扩频通信技术也提高了频带的复用率。
5G的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能够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发送,其主动引入干扰信息,并在接收端通过串行干扰删除(SIC)实现正确解调。NOMA的子信道之间是正交的,但同一子信道则是多个用户设备共享的,同一子信道上不同用户设备之间实现非正交传输。在一般情况下,基站针对同一子信道上的不同用户设备分配不同的扩频序列,以使得不同用户设备之间扩频后的数据尽量正交化。然而,为了减少信令开销,将引入基于无基站调度(RACH-less)的资源分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取代由基站分配扩频序列,往往需要用户设备在预先配置的扩频序列集合中自行选择扩频序列以进行扩频。此时,若同一子信道上的两个及以上用户设备选择了相同的扩频序列,其传输的数据之间就会产生持续的冲突和干扰,从而不利于基站对于数据的正确解扩。
因此,需要一种尽量减少多个用户设备所发送的扩频数据之间的干扰的扩频通信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扩频通信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在扩频序列集合中,对要发送的数据中的多个码元分别选择扩频序列,其中,针对至少两个码元所选择的扩频序列不同;利用所选择的扩频序列对所述数据进行扩频;发送经扩频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扩频通信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经扩频的数据,其中,所述数据中至少两个扩频码元是用不同的扩频序列进行扩频得到的,所述扩频序列是从扩频序列集合中选择的;根据所述扩频序列集合中的扩频序列,对所述数据进行解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选择单元,配置为在扩频序列集合中,对要发送的数据中的多个码元分别选择扩频序列,其中,针对至少两个码元所选择的扩频序列不同;扩频单元,配置为利用所选择的扩频序列对所述数据进行扩频;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经扩频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经扩频的数据,其中,所述数据中至少两个扩频码元是用不同的扩频序列进行扩频得到的,所述扩频序列是从扩频序列集合中选择的;解扩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扩频序列集合中的扩频序列,对所述数据进行解扩。
利用根据本发明上述方面的扩频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能够使得用户设备针对要发送的数据中的多个码元在扩频序列集合中分别选择扩频序列,并保证其中针对至少两个码元的扩频序列不同,从而可以尽量减少不同用户设备之间所发送的扩频数据之间的持续冲突和干扰,有利于基站对所接收到的扩频数据的正确接收和解扩,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误块率,提高了数据解码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场景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扩频序列集合的示例;
图3示出用户设备对所发送的数据进行扩频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76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