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88458.6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2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尚德广;李芳代;王金杰;陶志强;李志高;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F1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线性 损伤 累积 多轴热 机械 疲劳 寿命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材料承受热机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分别求出各部分损伤,并利用线性损伤累积准则将各部分损伤叠加得到材料热机疲劳损伤,进而进行寿命预测。该方法使用方便,不包含任何经验常数,适用范围广,不受加载条件等限制。通过验证,采用该方法进行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估算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疲劳强度领域,特指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服役中的各种航天飞行器、压力容器、核电站、发电厂以及机车的零构件等通常会承受变化的多轴机械载荷与热载荷同时作用,进而产生热机械疲劳损伤。这种复杂的载荷条件大大缩短了各机械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因此从理论上系统深入研究多轴热机械疲劳损伤过程及寿命预测方法,有效地提高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精度,可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节约成本。
目前多轴热机械疲劳的寿命预测主要是把它转化为高温条件下的等温疲劳,而这种情况下往往忽视了热机械疲劳的损伤机理,寿命预测模型的使用受到载荷条件及材料的限制,不能广泛应用于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因此,综合考虑多轴热机械疲劳损伤机理,利用线性损伤累积原则将各种疲劳损伤进行叠加进而得到多轴热机械疲劳损伤,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零部件的热机械载荷条件下的寿命预测。因此,研究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多轴热机械疲劳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将热机械疲劳损伤线性划分为纯机械疲劳损伤,蠕变损伤以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损伤;
步骤2):根据多轴机械载荷条件,找到具有最大法向应变幅的最大剪切应变平面作为纯机械疲劳损伤临界面,并确定临界面上两个最大剪切应变幅折返点之间的法向应变幅度值;
步骤3):确定材料不产生蠕变时的某一温度所对应的单轴等温疲劳参数;
步骤4):利用确定的高温疲劳参数结合拉伸型统一多轴疲劳损伤模型并考虑平均应力计算得到纯机械疲劳损伤;
步骤5):将每循环变化的温度及多轴机械载荷按时间轴划分为较小的区间,取区间上温度及机械载荷最大值,当轴向应力为正时,取米塞斯等效应力值作为多轴蠕变持久应力方程计算参量,当轴向应力为负时,取等效应力值为0;
步骤6):结合蠕变持久方程计算得到各载荷下对应的蠕变持久时间,进而得到各区间上蠕变损伤,累加得到每循环蠕变损伤;
步骤7):确定热循环高温段平均温度,并用高温单轴疲劳数据拟合得到该温度所对应的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系数;
步骤8):利用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系数,结合纯机械疲劳损伤和蠕变-疲劳损伤,计算得到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损伤;
步骤9):根据线性损伤累积法则,通过累加纯机械疲劳损伤、蠕变损伤以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损伤,得到每循环热机械疲劳损伤,进而得到热机械疲劳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线性损伤累积的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材料承受多轴热机载荷下的损伤机制,分别求出各部分损伤,并利用线性损伤累积准则将各部分损伤叠加得到材料热机疲劳损伤,进而进行寿命预测。该方法使用方便,不包含任何经验常数,适用范围广,不受加载条件等限制。通过验证,采用该方法进行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估算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多轴热机械疲劳寿命寿命预测的方法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84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