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88799.3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0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饶云华;徐凯文;王胜涛;万显荣;柯亨玉;龚子平;程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L25/02;G01S7/40;G01S7/285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薛玲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wifi 辐射源 雷达 直达 抑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通过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算法及FIR滤波器得到各子载波信道估计值提取各子载波信道估计相位;利用导频信号提取残余频偏相位结合各子载波信道估计相位得到各子载波信道剩余相位;各子载波剩余相位进行一次曲线拟合估计直达波分数倍延迟;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法及直达波分数倍延迟移位得到时延修正后的参考信号;通过扩展相消批处理算法对监测信号直达波进行抑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升了监测通道直达波抑制性能,有利于雷达系统的目标探测,实现方法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源雷达技术领域和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雷达接收端存在直达波分数倍延迟时,基于WiFi信号的外辐射源雷达监测通道信号直达波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外辐射源雷达因具有隐蔽性好、不占用频谱等优点而受到雷达界广泛研究。目前已被研究用来作为外辐射源雷达非合作照射源的OFDM波形数字信号包括:DAB(数字音频广播),DVB-T(数字视频广播),DTMB(数字地面电视),CMMB(中国数字移动多媒体视频广播),WiFi信号,移动通信信号等。
其中,基于IEEE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的WiFi信号目前已在国内外主要城市普及,利用其作为外辐射源进行穿墙探测有着天然的优势:覆盖范围广,尤其是机场车站、宾馆酒店、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都被该信号所覆盖;WiFi信号无线接入点密布,有利于由众多WiFi基站构成雷达网络,易于扩展探测范围;大带宽的WiFi信号主要工作在2.4/5.8GHz,这使其在具有较高距离分辨率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无探测盲区;具有低成本、低功率、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等优势。
OFDM波形外辐射源雷达通常设有两个通道:参考通道和监测通道,分别用来接收参考信号和监测信号。通过监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匹配滤波以提取目标的距离和多普勒信息。传统的参考信号提纯通常采用空域波束形成、时域自适应滤波等多径抑制技术,但在OFDM信号的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发明采用的是基于调制解调理论的重构方法获得参考信号。在信号的重构过程中,由于时间同步或载波频偏估计不准确等因素,会导致重构后参考信号和监测信号相关性下降,对雷达探测性能产生影响。
其中,当接收端存在分数倍延迟的直达波时,重构后的参考信号和监测信号的时域采样不能完全对齐,导致参考信号与监测信号相关性下降,严重影响杂波抑制性能。现有技术中的基于分数倍延迟估计的自适应对消算法,其共同点都是首先精确估计分数倍延迟时间并利用内插的方法重新获取回波信号数据,再进行杂波抑制,但大多数延迟估计算法较为复杂,计算量大,且在多径和干扰较严重时会极大影响其性能。
为此,本发明基于WiFi信号帧结构的特点和OFDM信号的正交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杂波抑制方法,利用参考信号重构过程中的已知信息,对直达波分数倍延迟进行估计和补偿,计算量小,在多径和干扰严重时其优点尤为突出,对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实际应用非常有意义,便于提升雷达系统探测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分数倍延迟带来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WiFi外辐射源雷达直达波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最小二乘信道估计算法得到参考信号的各子载波信道估计值,将各子载波信道估计值进一步通过FIR滤波器消除频域噪声,根据FIR滤波后的各子载波信道估计值提取各子载波信道估计相位;
步骤2:利用导频信号提取步骤1中所述参考信号中的残余频偏相位,通过残余频偏相位求平均得到残余频偏相位均值,将步骤1中所述各子载波信道估计相位减去残余频偏相位均值得到各子载波信道剩余相位;
步骤3:根据步骤2中所述各子载波剩余相位进行一次曲线拟合,估计出直达波分数倍延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87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