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1515.6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3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贺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018 | 分类号: | H03K19/01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控制 数字信号 电路 兼容 输入输出模块 数字信号输入 支路 输出支路 电阻 读取 简化电路结构 并联连接 电路调试 拓扑结构 依次连接 应用效果 元件使用 冗余性 节约 接插 元器件 输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控制器、输入输出模块和接插端口,输入输出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数字信号输入支路和数字信号输出支路。本发明为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仅使用MCU控制器的一个I/O端口即可实现数字信号的控制输出或数字信号的读取,达到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应用效果,节约I/O端口的数量。本发明的数字信号输入支路、数字信号输出支路通过共用第一电阻R1和第四电阻R4,具有公共部分路径及元器件,节约器件的使用数量,从而可以简化电路结构、节省电路的成本。本发明的拓扑结构简单,元件使用数量少,冗余性小,可靠性好,在电路调试初期操作灵活性好,快速便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O端口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池管理系统BMS中会经常使用DI功能模块电路来检测判断系统外部输入的数字信号,也常使用DO功能模块电路输出相应的数字信号给到系统外部。如MCU检测多路输入数字信号,或者输出多路数字信号供系统外部模块检测识别,则需更多路功能模块电路来实现DI/DO功能,则需要相应数量的MCU I/O管脚和接插件管脚配置。一方面会占用较多的MCU及接插件管脚配置资源,形成成本浪费,另一方面会使用较多的元器件数量,加大管理系统的面积和体积。同时,使用路数越多,系统的冗余性就越大,可靠性就会相应降低,发生故障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某一DI功能模块或者管脚在设计后期如需将其变更为DO功能模块,则变更内容多周期长,极其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控制器、输入输出模块和接插端口,所述输入输出模块包括并联连接的述数字信号输入支路和数字信号输出支路。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数字信号输出支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和第一三极管Q1,
所述MCU控制器经第一电阻R1后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另一端接参考地GND,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所述第三电阻R3后与供电电源VCC连接,发射极接参考地GND,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经所述第四电阻R4后与所述接插端口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数字信号输入支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电阻R1和第二三极管Q2,
所述接插端口经所述第四电阻R4后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R4连接,另一端接参考地GND,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所述第六电阻R6后与供电电源VCC连接,发射极接参考地GND;
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经所述第一电阻R1后与所述MCU控制器的I/O管脚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还包括一防浪涌支路,所述防浪涌支路的一端与所述接插端口连接,另一端接地。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防浪涌支路包括一TVS管D1,所述TVS管D1与所述接插端口的一管脚连接,另一端接参考地GND。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TVS管D1为双向TVS管。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为一种可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IO端口电路,仅使用MCU控制器的一个I/O端口即可实现数字信号的控制输出或数字信号的读取,达到兼容输入或输出控制的应用效果,节约I/O端口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15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