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接线注塑模具排气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6514.0 | 申请日: | 201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7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楠婧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4 | 分类号: | B29C45/34;B29C45/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1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构件 球面部 连接线 冷却管道 排气结构 注塑模具 排气孔 动模 技术方案要点 模具型腔 排气孔沿 排气通道 轴向延伸 短圆柱 中心处 锥形孔 延伸 排出 平齐 中套 合格率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线注塑模具排气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在型腔的排气通道中套设安装有一排气构件,所述排气构件为短圆柱,所述排气构件的一端与型腔平齐,另一端延伸至动模冷却管道并该端设有球面部,所述球面部延伸至动模冷却管道的内部;在所述排气构件的中心处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沿排气构件的轴向延伸,所述排气孔位于球面部中的部分为锥形孔,使模具型腔内的气体快速排出,有效保证的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线注塑模具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将树脂加热达到熔融状态后,高速、高压注入到具有所需形状的模具当中,冷却后打开模具,得到成型品的方法。随着塑料原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各行业的零件将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使用塑料模具的比例日趋增大,同样对注塑模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注塑模在试模生产中常会出现填充不足、压缩空气灼伤,制品内部很高的内应力、表面流线、熔合线、焦斑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模具排气不良造成,因此在模具设计中通常考虑的是解决排气问题,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模具分型面开排气槽动模上加顶针,但效果不理想,造成产品的正常生产不稳定,产品成本高,浪费大,特别是焦斑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善。因此注塑产品的焦斑问题成为模具设计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线注塑模具排气结构,从而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连接线注塑模具排气结构,包括定模、动模、动模冷却管道、注塑口,所述定模与动模相配合形成型腔,所述注塑口设置在定模相对动模的另一侧,所述注塑口相对定模一端设有与型腔相通的浇注口,所述动模冷却管道设置在动模内,所述动模侧壁上设有动模冷却管道入口与动模冷却管道出口,所述型腔相对注塑口的末端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动模冷却管道相通,所述的动模冷却管道为气冷管道,在所述排气通道中套设安装有一排气构件,所述排气构件为短圆柱,所述排气构件的一端与型腔平齐,另一端延伸至动模冷却管道并该端设有球面部,所述球面部延伸至动模冷却管道的内部;在所述排气构件的中心处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沿排气构件的轴向延伸,所述排气孔位于球面部中的部分为锥形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注塑模具工作时动模冷却管道进行通气,使气体从动模冷却管道入口进入动模冷却管道内,使动模内的温度带走,由于排气通道使型腔与动模冷却管道相通,由于动模冷却管道内的空气流速快使动模冷却管道内的压力小于型腔内气压,使型腔内的气体抽出,当空气流经排气构件处时,由于动模冷却管道的直径变小,空气在掠过球面部时,气流流速进一步增大,并同时由于排气孔位于球面部的部分为锥形孔,该处的气压相对于直段减小,更进一步的加大了对型腔内的气体抽气能力,由于流体塑料由于料温过高或注射压力过大容易流进排气通道,由于排气通道与动模冷却管道相通,使排气通道周围温度低于其他位置温度,使流体塑料到达排气通道口时加速冷却,防止流体塑料进入排气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定模上设有定模冷却管道,所述定模侧壁上设有定模冷却管道入口,所述定模相对动模的侧壁上设有定模冷却管道出口,所述动模相对定模冷却管道出口的侧壁上设有冷却管道通孔,所述冷却管道通孔与动模冷却管道相通。当注塑模具闭合时,使气泵通过动模冷却管道、冷却管道通孔与定模冷却管道相通,当气泵抽气使气体通过定模冷却管道入口进入定模冷却管道,带走定模内的温度,使模具的冷却系统一体化,降低了模具冷却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模冷却管道内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动模冷却管道入口与排气通道之间。当排气通道被堵住时,气泵向动模冷却管道内充气,由于设有单向阀,使动模冷却管道内气压增大,由于排气管道设有锥度,使排气管道内的压力集合在一点上,有效增强对堵塞物的压力,使堵塞物推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楠婧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楠婧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65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铸模具的滑块机构
- 下一篇:一种塑胶件分穴取料的机械手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