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7767.X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6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铃 | 申请(专利权)人: | 韶关市华芝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7 | 分类号: | B60R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2026 广东省韶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后视镜 并线 可视区域 转向灯 汽车外后视镜 电控装置 盲区 偏转 方向偏转 相邻车道 自动激活 偏移 复位 激活 驾驶 回归 视野 移动 汽车 | ||
一种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的方法,它使外后视镜的可视区域跟随着转向灯的状态偏移。在汽车并线时,驾驶者打开转向灯,该动作同时自动激活外后视镜的电控装置,使并入侧的外后视镜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偏转预先设定的角度,从而移动了外后视镜的可视区域,使其对相邻车道的视野足够;当并线完成后关闭转向灯,该动作再次激活外后视镜的电控装置,使并入侧的外后视镜发生复位偏转,可视区域回归到并线前的位置。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的方法,属于汽车制造工业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源自于外后视镜对相邻车道的视野不足。目前,消除该盲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使用非平面镜扩大视野;二是增加外后视镜的个数,如苏州德胜宝镜,或自行附加小广角镜等;三是车载电子设备,如盲点监测系统、并线辅助等。上述各方法均存在不足,或是镜面影像失真,易于造成错觉;或是影像过多容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与驾驶习惯不融和;或是价格昂贵、还有是否稳定可靠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的方法,其不改变汽车外后视镜的原貌,而是在并线时,移动外后视镜的可视区域使相邻车道可足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外后视镜的可视区域跟随着转向灯的状态偏移。在汽车并线时,驾驶者打开转向灯,该动作同时自动激活外后视镜的电控装置,使并入侧的外后视镜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偏转预先设定的角度,从而移动了外后视镜的可视区域,使其对相邻车道的视野足够;当并线完成后关闭转向灯,该动作再次自动激活外后视镜的电控装置,使并入侧的外后视镜发生复位偏转,可视区域回归到并线前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并线盲区,提高了交通安全;与交规及驾驶习惯融和,使用方便;技术简单,成本低,汽车制造企业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框图。其中①是汽车中央控制单元,②是左、右外后视镜及电控装置,③是方向盘及左、右转向灯拨杆,④是驾驶员车门侧的外后视镜设定面板,包括调节旋钮、记忆按钮、复位按钮等,⑤示意中央控制单元与各相关部件的信号连接。
图2示意本发明的使用效果。其中左半部份表示直行时,右半部份表示并线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使用前要预先设定好左、右两个外后视镜的位置,按以下步骤进行:
(1)使用④的调节旋钮选择左外后视镜②,左转向灯拨杆③关闭;
(2)使用④的调节旋钮,设定左外后视镜②的常态位置,直至合适;
(3)使用④的记忆按钮保存当前设定;
(4)拨动左转向灯拨杆③,使左转向灯闪烁;
(5)使用④的调节旋钮,设定左外后视镜②的并线态位置,直至合适;
(6)重复(3)后,关闭左转向灯拨杆③;
(7)重复(1)-(6),只是各步骤中的“左”均变更为“右”。
在直行时,左、右转向灯拨杆③被关闭,左、右外后视镜②处于常态位置;
在并线、变道、转弯时,驾驶者拨动转向灯拨杆③使转向灯打开,该动作经信号连接⑤被中央控制单元①捕获,其随之指令相关电控装置使并线侧的外后视镜偏转至并线态位置,使其对相邻车道的视野足够;当并线完成后关闭转向灯,该动作又经信号连接⑤被中央控制单元①捕获,其随之再次指令相关电控装置使并线侧的外后视镜发生复位偏转,回归至常态位置。
驾驶员侧车门上的外后视镜设定面板④上的复位按钮用来校正两个外后视镜在往复运动中产生的累积误差。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考虑在该面板增设一个“启用/不启用”本发明效果的按钮,以便能灵活地应对各种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韶关市华芝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韶关市华芝电子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77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