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散热器的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01861.0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1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展;黄海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0 | 分类号: | G01D2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5218 | 代理人: | 何家富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器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监控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及异常状况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在不断运行过程中产生热量,所以增设散热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冷却液传递热量进行散热,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往往决定了该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的散热器多半无任何的传感器可侦测效率及故障,只能靠每日点检、定期保养或等到发动机故障时才发现散热器问题。
散热器效率会衰退的原因通常是散热鳍片久未清洁使得表面为脏污所覆盖,或是冷却液劣化造成内部管路为脏污所堵塞,所以现在亟需通过主动侦测及仪表报警灯来主动提醒,使使用者及时察觉潜藏的问题以避免发动机过温开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监控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及异常状况的检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的检测系统,该散热器设有容置冷却液的散热腔体及分别与该散热腔体连通的入口和出口,所述冷却液从入口进入散热器的散热腔体内并与该散热器形成热交换,而后从出口流出,包括:第一温度检测模块、第二温度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及警报模块,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置于散热器的入口端用于检测从该入口流入的冷却液的温度并输出连接至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置于散热器的出口端用于检测从该出口流出的冷却液的温度并输出连接至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警报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对比第一温度检测模块与第二温度检测模块所检测的温度差,并通过警报模块向外界进行反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流量检测模块及第二流量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流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置于散热器的入口端用于检测从该入口流入的冷却液的流量并输出连接至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流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端置于散热器的出口端用于检测从该出口流出的冷却液的流量并输出连接至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模块、第二温度检测模块的检测端均设置在与之相对应的散热器的入口或出口的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警报模块为指示灯警报模块和/或蜂鸣警报模块。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散热器的入口及出口分别设置用于检测冷却液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模块与第二温度检测模块,通过对比二者的温度差即可得出该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并进行反馈;在散热器的入口及出口还分别增加用于检测流量的第一流量检测模块及第二流量检测模块,通过检测入口及出口的流量确认散热器是否出现堵塞异常,同时,冷却液流量在短时间内变化大会造成入口与出口之间温差变化大,实时监控流量可有效避免因流量变化造成对散热效率的误判。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散热器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散热器的检测系统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的检测系统,包括:第一温度检测模块21、第二温度检测模块22、控制模块40及警报模块50,该散热器10设有容置冷却液的散热腔体(图中未示出)及分别与该散热腔体连通的入口11和出口12,所述入口11通过导管连接机动车辆的发动机的冷却液输出口,所述出口12通过导管连接机动车辆的发动机的冷却液输入口。发动机的热量通过冷却液传输至散热器的散热腔体内并与该散热器形成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冷却液再由散热器的出口重新流至发动机内,进而形成循环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未经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01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骨关节固定板和铆钉固定板
- 下一篇:闸板式镶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