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2969.X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4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袁培银;赵宇;叶锦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9/02 | 分类号: | B63B39/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85 | 代理人: | 宋方园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移动 重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属于船舶领域。
背景技术
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是一种水上建筑物。随着绿色造船对环境安全与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少船舶摇晃、保证货物和船员的安全成为现代船舶设计的焦点之一,当前的船舶减摇装置主要有舭龙骨、减摇鳍、减摇水舱、减摇陀螺、舵减摇、重物减摇等。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或停泊,都会产生横摇运动,减摇水舱有其自身的缺点,只有减摇水舱达到一定的容积,才能使其产生足够的横摇复原力矩,所以使得减摇水舱在船上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减摇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一般是30-40%左右,因此增加了船舶的排水量,占用船上较大空间,给总体布置带来不便,此外,还会降低船舶的初稳性高度,产生水声噪音,低频摇动下易增摇,无法适应复杂的海况。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此减摇装置结构比较简单,制造和安装方便,通过焊接的形式与船体相连接,是具有优良的减摇效果的新型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包括船舶上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位于船舶上的倾角传感器连接,所述动力装置与卷缆器连接,卷缆器上缠绕有钢缆,钢缆的一端通过左定滑轮与框架上的系缆环连接,钢缆的另一端通过右定滑轮与位于框架另一端的系缆环连接,框架内安装有重物,重物随框架移动。
作为优先,所述动力装置包含执行电机、小齿轮和大齿轮,所述小齿轮通过执行电机带动转动,大齿轮与卷缆器连接,小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大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卷缆器转动。
作为优先,所述重物为圆柱体,所述船舶上设有水平滑道,圆柱体沿水平滑道移动,圆柱体通过轴承安装在转动轴上,转动轴安装在水平框架上。
作为优先,所述船舶上安装有一对缓冲弹簧,分别位于框架的两侧。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其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首先其结构紧凑,重量轻,安装在船舶上可以降低船舶的重心;其次整体箱型结构体积小,方便布置,占船舶空间小,可以提高船舶的舱容率;船舶在航行和停泊时的各种海况下,均可以有效的减小船舶的横摇运动,因此该装置适用范围广。最后,该装置控制系统智能化较高,通过安装在船上的倾角传感器,实时测量船舶的侧滚角度,把测量出来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把信号传送到执行电机,从而执行电机控制圆柱体重物的运动,可以对船舶进行有效的减摇,并且能够避免出现增摇现象,具有50%减摇效果,性能可靠。该减摇装置主要应用于各类工程船,客船,滚装船等,船舶航行或停泊时,均有较好的减摇效果,能够提高船舶的舒适性,保证货物和船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移动重物减摇装置,包括船舶上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以为计算机,控制器与位于船舶上的倾角传感器连接,所述动力装置与卷缆器1连接,卷缆器1上缠绕有钢缆5,钢缆5的一端通过左定滑轮6与框架上的系缆环8连接,钢缆5的另一端通过右定滑轮与位于框架另一端的系缆环8连接,框架内安装有重物9,重物9随框架移动。倾角传感器水平安装在船上,并且倾角传感器安装面与船体被测面完全紧靠,不能有夹角;倾角传感器轴线与被测面轴线平行,两轴线不能有夹角产生,该倾角传感器能实时测量船舶的侧滚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动力装置包含执行电机3、小齿轮2和大齿轮4,所述小齿轮2通过执行电机3带动转动,大齿轮4与卷缆器1连接,小齿轮2转动从而带动大齿轮4转动,从而带动卷缆器1转动。执行电机3要求运行可靠,有软的机械特性和足够大的功率,短时间堵转不致将执行电机3烧坏,且具有过载能力强及使用、安装、维修方便的特点。执行电机3的功率大小根据重物9的重量和船舶摇摆周期来决定。此机构采用齿轮传动,大变比减速,大齿轮4通过轴承10与卷缆器1连接,钢缆5绕卷在卷缆器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29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