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母线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3075.2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31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清;杨建锋;夏景须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伦特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08 | 分类号: | H01H7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接 插入 断路器 母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的母线排,属于基本电气元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电源分配上,采用电缆将从电源输送过来的电分配到所需用电的单元;对不间断电源等行业,采用裸露的铜排进行配电;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行业的直流到交流,或交流到直流的逆变单元内,采用裸露的铜排或在铜排间加环氧树脂板进行绝缘或采用叠层母排进行配电。这些配电正负极或输入、输出端与断路器的连接都是采用螺丝、螺母进行固定连接。但是,由于机柜内部空间有限,并且由于电流很大,电压很高,导致需要较大的装配空间,使得在机柜内部的布线装配比较复杂,螺丝螺母安装的连接可靠性不高,螺丝容易松动,导致导体易发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母线排与断路器连接的安装空间大,安全性较差所出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的母线排,能减小安装空间,采用通过热融合工艺在至少两层铜板的连接端的裸露面上形成内孔,将断路器的接线端直接插在母线排铜板连接端裸露面上的内孔内,通过断路器上的接线端与母线排上内孔紧密接触,实现导通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应用的原理:将精密车削内孔的铜导电柱焊接到母线排上,镀锡,再把具有单面环氧树脂胶的绝缘膜,如PET,Nomex,Kapton等,根据电压、电流的大小和母线的尺寸,设计成便于安装的形状,定位到焊接有精密内孔的铜端子的母线排表面,在两片焊接有精密内孔的铜端子的母线排之间安放双面涂胶绝缘膜,再在最上面安装单面环氧树脂胶的绝缘膜,盖上模具,加热,加压保温并冷却,形成叠压母线排。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的母线排,包括正极铜板、负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上单面含胶绝缘膜和下单面含胶绝缘膜;所述正极铜板上贯穿连接有正极端子,所述负极铜板上贯穿连接有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端部均开有内孔,所述内孔直径与断路器的正负极插脚外径尺寸相一致,所述负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上单面含胶绝缘膜和下单面含胶绝缘膜上均开设有正极端子通孔,所述正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上单面含胶绝缘膜和下单面含胶绝缘膜上均开设有负极端子通孔,并在所述下单面含胶绝缘膜、正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负极铜板、上单面含胶绝缘膜依次叠压时,所述正极端子穿过所述负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上单面含胶绝缘膜和下单面含胶绝缘膜上的正极端子通孔,并将其端部外露;所述负极端子贯穿所述正极铜板、双面含胶绝缘膜、上单面含胶绝缘膜和下单面含胶绝缘膜上的负极端子通孔,并将其端部外露;所述正极端子与负极铜板及所述负极端子与正极铜板接触处均相互绝缘。
优选的,所述母线排为叠压结构,其材质为T2纯铜,且为半硬度、四分之一硬度或零硬度铜排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为采用精密加工的具有内孔型圆铜柱,所述内孔型圆铜柱的内孔尺寸通过精密加工后,被焊接到所述正极铜板和负极铜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母线排,其通过一定的制作工艺,在两块3~10.0毫米厚度、材料为T2纯铜且半硬度、四分之一硬度或零硬度的铜板的铜板上,贯穿连接有具有内孔的铜端子,和单层绝缘膜和双层绝缘膜一起叠加而成,通过铜端子的内孔和断路器插脚的结合,可直接使断路器插入到母线排上,成为可直接插入断路器母线排,结构合理,应用方便,从而达到了设计合理、结构新颖、且使用效果好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的母线排的分解图;
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可直接插入断路器的母线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下单面含胶绝缘膜2.正极铜板
3.双面含胶绝缘膜4.负极输入铜板
5.上单面含胶绝缘膜6.负极端子
7.正极端子8.断路器
9.正极端子通孔10.负极端子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伦特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伦特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30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型发动机动力提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货车的双进气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