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3214.1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9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陈一川;刘玮;彭秋怡;徐勇;谢智诚;陈芳;黄清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02;E03F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32 | 代理人: | 刘耿 |
地址: | 518031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雨水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集水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
背景技术
在地下室中设置雨水收集池时,通常将人孔设置在地下室的雨水泵房内。正常使用时,检修人员可通过人孔出入雨水泵房,对排水设施、管道漏水等问题进行检修。但是,一旦有雨水洪流的情况出现,大量的雨水短时间内涌入雨水收集池,而溢流设施无法及时将这些雨水排出,此时,雨水便会通过人孔溢出到地下室内,导致整个地下室被雨水淹没。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即使遇到暴雨的情况,也不会因雨水收集池的积水溢出而导致地下室被雨水淹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其结构合理,能够保证雨水收集池中溢流的雨水不会涌入地下室,从而避免地下室被雨水淹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室雨水收集池,包括收集池主体和从所述收集池主体顶部向上延伸形成的竖井,所述收集池主体设有用于导入雨水的进水管和用于排出雨水的排水管,所述竖井的顶部为设有盖板的人孔,所述人孔与室外地坪持平。
进一步地,所述竖井包括若干侧墙,所述地下室雨水收集池还包括埋设于所述竖井侧墙中的溢流管道,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且所述溢流管道连通于市政雨水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道高于所述市政雨水管道设置。
可选地,所述溢流管道的直径为500-700mm,所述溢流管道位于所述人孔下方0.5-1.5m处。
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池主体包括顶壁、底壁和若干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若干所述侧壁围合形成集水腔,所述顶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竖井设于所述开口上方。
进一步地,从所述开口到所述底壁之间设有竖向的第一爬梯,所述第一爬梯用于使人员出入所述收集池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竖井包括若干侧墙,若干所述侧墙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顶端设置所述人孔。
进一步地,所述竖井的任一所述侧墙上设有第二爬梯,所述第二爬梯用于使人员出入所述竖井。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直径为500-700mm,例如进水管的直径为 500mm、600mm或700mm。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直径为600mm。
进一步地,在所述收集池主体中,还设有排水控制系统,所述排水控制系统包括:
雨水增压泵,设置在所述收集池底壁靠近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用于提供抽水动力;
竖向排水管,所述竖向排水管下端与所述雨水增压泵连通,用于向上运输雨水;
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竖向排水管上端、所述排水管连通,用于监测雨水液位压力并控制排水的启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
在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池设置在地下室时,用于检修的人孔设置在该雨水收集池而不是雨水泵房中,且人孔仅设置在室外地坪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由于整个雨水收集池相对于地下室的其他部分可视为密闭空间,即使短时间有大量溢流的雨水,雨水也仅能通过雨水收集池的排水管排出至室外,若雨水暴涨,也仅是通过人孔直接排向室外地坪,从而避免了地下室其他空间因为雨水收集池的溢流而被淹没。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还设有连通于市政雨水管道的溢流管道,雨水还可通过溢流管道排出至室外,如果雨水的溢流量超出了溢流管道的排水能力,溢流的雨水再通过人孔直接排向室外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略去收集池主体的顶壁)。
图3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变形之一。
图4是实施例二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变形之一。
图5是实施例三地下室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32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