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平衡轴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4315.0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6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宿文明;邓友浪;刘志坤;李军;熊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6 | 代理人: | 石辉 |
地址: | 1014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平衡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平衡轴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中的平衡轴(本文中简称为“车辆平衡轴”)能够有效地缓减车辆的整车振动,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平衡轴中的平衡轴支架通过纵梁连接板和耳轴垫板连接至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和车架纵梁的下翼面,从而将平衡轴支架稳定地安装至车架。其中,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平行于车架纵梁的下翼面,但是,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和车架纵梁的下翼面位于不同的高度。纵梁连接板和耳轴垫板主要用于使平衡轴支架与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和车架纵梁的下翼面之间的安装面相互平行,以满足平衡轴支架与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和车架纵梁的下翼面之间的装配需求。由于零部件使用较多,使平衡轴支架与车架之间装配相对困难,且使整车重量较大、成本较高。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平衡轴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平衡轴。所述车辆平衡轴包括平衡轴支架,所述平衡轴支架具有:车架横梁连接部,用于直接连接至车架横梁的连接板;以及车架纵梁连接部,其垂直于所述车架横梁连接部,且与所述车架横梁连接部间隔设置,用于直接连接至车架纵梁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车架横梁连接部平行于所述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并与所述车架横梁的连接板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所述车架纵梁连接部平行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并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架横梁连接部上设置有螺纹连接所述车架横梁的连接板的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第一螺纹孔;所述车架纵梁连接部上设置有螺纹连接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的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第二螺纹孔。
优选地,所述车辆平衡轴进一步包括支架连接板,所述支架连接板用于将两个相对设置的平衡轴支架连接在一起,且所述支架连接板与所述平衡轴支架以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板的形状为平板状,且所述支架连接板为冲压件。
优选地,所述车辆平衡轴进一步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为空心轴,所述连接轴垂直于所述平衡轴支架,且与所述平衡轴支架一体铸造成型。
优选地,所述车辆平衡轴进一步包括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设置在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车辆平衡轴的板簧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车架横梁连接部上设置的所述第一螺纹孔的直径设置在14毫米至18毫米的范围内,所述车架纵梁连接部上设置的所述第二螺纹孔的直径设置在14毫米至16毫米的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平衡轴支架采用的材料为QT800-5材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平衡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平衡轴中,平衡轴支架的车架横梁连接部用于直接连接至车架横梁的连接板,平衡轴支架的车架纵梁连接部垂直于车架横梁连接部,用于直接连接至车架纵梁的外侧面,从而通过车架横梁连接部和车架纵梁连接部配合将平衡轴支架稳定地安装至车架。车架纵梁连接部与车架横梁连接部间隔设置,以规避车架纵梁,使车架横梁连接部避开车架纵梁而与车架横梁的连接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省去了纵梁连接板和耳轴垫板的使用,使平衡轴支架与车架之间装配相对简单,且有效减小整车重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平衡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1,车辆平衡轴包括平衡轴支架1、支架连接板2、连接轴3以及板簧座4。
参见图1,平衡轴支架1具有车架横梁连接部11和车架纵梁连接部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43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