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上轴运输过程防溃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5236.1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8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利珍;朱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运输 过程 防溃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整车转向系统的转向上轴。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碰撞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各主机厂在汽车设计时对被动安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在相关方面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如国标GB11557-89中明确规定,当最大碰撞力为11.123KN时,转向盘向后的最大位移量不得超过127mm。
现有技术的的吸能管柱主要依靠转向上轴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转向上轴最大静态压溃力要求为4.5±1KN,但在管柱产品运输过程中,由于受搬运过程影响或其他紧急运输工况下,碰撞可能会造成转向上轴的非正常溃缩,这不仅将增加产品的成本,有些情况下还会出现溃缩件装车,直接影响产品的功能质量,进而可能会导致驾驶员在发生意外事故的过程中,已溃缩转向柱不能进行正常吸能,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转向上轴运输过程防溃缩结构,防止汽车转向柱在运输过程中溃缩,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故障件概率。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转向管柱运输过程防溃缩结构,包括:转向上轴、包围转向上轴的上柱筒及下柱筒;所述上柱筒与下柱筒的端头通过碰撞溃缩结构连接在一起;上柱筒、下柱筒对应开孔,穿过上柱筒、下柱筒的开孔及碰撞溃缩结构设置有一个防溃缩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防溃缩螺栓通过螺纹方式与上柱筒的开孔紧密连接,所述防溃缩螺栓穿过下柱筒开孔并与之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碰撞溃缩结构为注塑结构,其径向内侧与所述下柱筒外表面注塑固定,其径向外侧与上柱筒内表面通过卡接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技术效果为:当转向上轴还未装到整车即受到非正常外力冲击时,上柱筒及下柱筒之间的剪切力作用在防溃缩螺栓上,从而可以防止转向上轴发生溃缩。当转向上轴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况或其他紧急运输工况,上轴受到外力时发生溃缩,但在防溃缩螺栓的作用下,将大大增加转向上轴的最大静态压溃力,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也不会产生溃缩。并且该结构的转向上轴只是在原有的上柱筒、下柱筒结构上开孔,无需其他附属的结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转向上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下柱筒、2-上柱筒、3-防溃缩螺栓、4-碰撞溃缩结构、5-转向上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了现有技术的转向上轴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转向上轴运输过程防溃缩结构如图2、图3所示。转向管柱运输过程防溃缩结构,包括:转向上轴5、包围转向上轴的上柱筒2及下柱筒1。上柱筒2与下柱筒1的端头通过碰撞溃缩结构4连接在一起。碰撞溃缩结构4为注塑结构,其径向内侧与所述下柱筒1外表面注塑固定,其径向外侧与上柱筒2内表面通过卡接方式连接。
上柱筒2、下柱筒1对应开孔,穿过上柱筒2、下柱筒1的开孔及碰撞溃缩结构4设置有一个防溃缩螺栓3。防溃缩螺栓3通过螺纹方式与上柱筒2的开孔紧密连接,防溃缩螺栓3穿过下柱筒1开孔并与之间隙配合。
当转向上轴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到搬运过程影响或者其他原因受到冲击碰撞时,转向柱防溃缩螺栓3在内外柱筒剪切力方向起主要作用,吸收绝大部分能量,使相对易溃缩的上柱筒、下柱筒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将转向柱总成总装到整车之后,再将防溃缩螺栓3拔出,使其保持良好的碰撞吸能的功能。
通过上述的工作过程,本实用新型较普通转向上轴在运输过程中能较大的防止转向上轴发生溃缩,从而提高运输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防止装车出现不合格品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52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向柱碰撞保护装置
- 下一篇:紫砂壶(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