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5350.4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8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毕凤荣;曹荣康;马腾;刘博;李鑫;杨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50 | 分类号: | F16F9/50;F16F9/53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度 阻尼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
背景技术
机械振动普遍存在于各动力机械及机械产品中,振动会引起机械零部件损坏,影响精密仪器的工作效果,甚至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在航空、航天、机械、汽车、建筑、精密仪器等领域中,通过减振器来消除振动的不良影响,目前减振器的类型按控制方式可分为被动控制型、主动控制型和半主动控制型。
被动式减振器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其性能参数刚度和阻尼系数一旦确定无法改变,减振性能在某一承载质量与某一激励频率下效果最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靠性高;主动式减振器是在被动式减振器的基础上附加可控制力发生器,通过控制力发生器的作用力大小实现减振控制,其主动减振效果良好,但需要外界提供控制力的能源装置,制造成本高,能耗大,可靠性低;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的特点是,刚度或阻尼系数可调节,其减振性能优于被动式减振器,耗能量低于主动控制减振器,综合性能较高。
近年来,磁流变智能材料发展迅速,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磁流变液及磁流变弹性体材料。该新型智能材料的刚度及阻尼系数可在磁场作用下迅速发生变化,利用磁流变材料的磁流变特性研制出了许多新型可控减振器。中国专利CN104595412B提供一种基于流动模式的双筒结构磁流变液减振器,减振器外缸筒与内缸筒之间留有间隙,活塞在内缸筒中运动,推动磁流变液在内缸筒及内、外缸筒的间隙处流动,磁场调节装置固定于减振器底座上,通过调节磁场强度改变磁流变液的粘度,达到控制减振器阻尼力的目的。中国专利CN105508495B提供一种馈能式磁流变弹性体车辆减振装置,其减振装置本体包括缸筒和设置在缸筒内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中部套装有多个压电模块和多个磁流变弹性体,压电模块中镶嵌有压电振子,通过正压电效应产生电能并给车载蓄电池充电,通过控制磁流变弹性体外侧的励磁线圈电路电流大小,改变其所处磁场强度大小来控制磁流变弹性体的挤压刚度,最终达到控制减振器刚度的目的。
磁流变液材料虽然有着很好的磁流变效应,但液体悬浮介质中的磁性颗粒易沉降、稳定性差、颗粒易磨损,阻碍了其在工程实际中进一步应用。磁流变弹性体是在磁流变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高分子聚合物替代磁流变液母液,克服了磁流变液的缺点,但是基于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减振器只能控制刚度变化,难以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参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刚度及阻尼参数均可控制的减振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包括缸筒2和置于其内的传力弹簧12,其特征在于,
缸筒2内放置有变刚度机构,拉力弹簧12置于变刚度机构的上方,变刚度机构的主体由硅钢片14与磁流变弹性体薄片15相互叠加组成,在变刚度机构主体的侧面设置有下线圈绕组3,缸筒2的底部作为减振器固定端;
拉力弹簧12的上端与活塞16相连,活塞16作为减振器活动端,在拉力弹簧12上方设置有超磁致伸缩环状体,活塞16上带有挡体17,环状体位于拉力弹簧12与挡体17之间并与活塞16下部及挡体17相配合,在环状体的侧面设置有上线圈绕组8,上线圈绕组的外周通过摩擦片9与缸筒2相接触。
优选地变刚度机构与下线圈绕组3之间通过保护套筒4相隔离。
在缸筒2的上端开口处设置有滑动轴承6;活塞16通过滑动轴承6与缸筒2相连,活塞16上端固定有上吊环5。
在缸筒2的下部外周开设有螺纹,缸筒2底部通过螺纹与下吊环1相连。
在传力弹簧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有上弹簧卡盘11和下弹簧卡盘13固定,活塞16的底端与上弹簧卡盘11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磁流变弹性体,克服了磁流变液易沉降、泄露的问题,并利用其挤压刚度可控特性设计出结构紧凑、控制效果好的减振器。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超磁致伸缩环状体,其伸缩率高于传统压电陶瓷材料,而且对控制电路的磁感应强度要求较低,可有效控制减振器阻尼大小。
(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制造安装方便,适用于各领域减振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A-A向结构剖视图,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53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