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排座椅安装支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16099.3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6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合朴;赵学礼;崔同伟;袁清彬;雷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015 | 分类号: | B60N2/015;B60N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排 座椅 安装 支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进而促进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汽车种类和型号的不断增加,用户对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和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汽车座椅作为汽车的关键部件,可以直接影响到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和舒适程度,现有技术中,在组装汽车的后排座椅整体式靠背时,先将靠背两侧固定,再固定中间支架,传统的中间支架是与靠背的骨架总成连接在一起,采用螺栓将中间支架与后底板连接固定。
然而,在发明人实施本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对于汽车后排座椅而言,当汽车发生冲击时,汽车后排座椅会因碰撞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而由于汽车后排座椅通过中间支架与后底板固定连接,因此,随着汽车碰撞力的不断增加,容易使得汽车座椅所发生的形变超出预设的法规限值,进而威胁到乘坐人员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随着汽车碰撞力的不断增加,容易使得汽车座椅所发生的形变超出预设的法规限值,进而威胁到乘坐人员人身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其中,后排座椅包括座椅骨架,所述座椅骨架的底端中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安装支架包括:
连接底座,用于固定连接在汽车后底板上;
挂钩,用于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限制所述后排座椅产生的形变程度,与所述连接底座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后排座椅的底端中部。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连接底座包括:第一连接底座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底座对称连接的第二连接底座,所述第一连接底座和所述第二连接底座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所述汽车后底板上。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挂钩通过铆钉与所述第一连接底座和第二连接底座相连接。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第一连接底座和第二连接底座均包括:与所述汽车后底板相连接的水平连接部和与所述水平连接部相垂直的竖直连接部,延垂直于所述汽车后底板的方向,所述竖直连接部的高度尺寸大于所述水平连接部的高度尺寸。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挂钩与所述竖直连接部相连接。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铆钉上套设有联动弹簧,所述联动弹簧与所述挂钩相抵顶,用于带动所述挂钩围绕所述铆钉进行转动。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限位部呈口字型结构,所述挂钩用于在所述后排座椅产生形变时设置于所述口字型结构内部。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挂钩外侧设置有一与所述挂钩相适配的防磨罩壳。
如上所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所述防磨罩壳由聚丙烯pp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及汽车,在汽车后排座椅发生形变时,通过汽车后排座椅上的限位部与挂钩相配合,从而限制了后排座椅的形变程度,避免了随着汽车碰撞力的不断增加,容易使得汽车座椅所发生的形变超出预设的法规限值,进而威胁到乘坐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从而通过设置的后排座椅安装支架,有效地保证了乘坐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了该后排座椅安装支架的实用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与汽车后底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支架的侧视图。
图中,
1、后排座椅;101、座椅骨架;
102、限位部;2、汽车后底板;
3、连接底座;301、第一连接底座;
302、第二连接底座;303、连接件;
304、水平连接部;305、竖直连接部;
4、挂钩;5、铆钉;
6、联动弹簧;7、防磨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160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