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4212.2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8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平;杨聿;潘文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314 | 代理人: | 林俭良,王少虹 |
地址: | 510611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溢洪道 进水 导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力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泄洪设施,溢洪道布置可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及出水渠。进水渠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使水流平顺入渠,体型宜简单。当溢洪道进口布置在坝肩时,靠坝一侧应设置顺应水流的曲面导水墙,靠山一侧可开挖或衬护成规则曲面;当进口布置在垭口面临水库时,宜布置成对称或基本对称的喇叭口型式。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进水渠直立式导墙的平面弧线曲率半径不宜小于2.0倍渠道底宽,导墙顺水流方向的长度宜大于堰前水深的2.0倍,进水渠底宽顺水流方向收缩时,进水渠首、末端底宽之比宜在1.5~3.0之间,在与控制段连接处应与溢流前缘等宽。以避免进水渠过剧收缩引起壅水和流态变化,可减小局部水头损失,防止下泄水流对溢洪道衬砌造成冲击。
对于进水渠底部宽、堰前水深大的工程,如图1所示,现有的依据规范设计出的进水渠直立式弧形导墙1半径R1大、长度长、圆心角小,进水渠进口两侧的水流斜向汇入进水渠时与进水渠中心线存在较大夹角。溢洪道进水渠内水流速度快、下泄流量大,进水渠进口两侧的低速水流绕过导墙端部进入进水渠时、流速值突然加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边界易与弧形导墙发生分离,附近水域出现比较强烈的漩流,进水渠过流不均匀,影响溢洪道的过流能力,并对泄槽及消能流态带来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效果好、工程量少、施工维护简单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处的导流墙、以及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导墙组件;所述导墙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的导水墙;所述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所述导流墙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导墙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两个所述导水墙,分别为第一导水墙和第二导水墙。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导流墙的半径的0.3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半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半径的0.5倍。
优选地,所述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所述导流墙的圆心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导流墙的圆心角的2倍。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水墙的圆心角。
优选地,所述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流墙、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导流墙上游端的两组所述导墙组件;两个所述导流墙呈八字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水口处,在导流墙上游端增设弧形的导水墙,使得进水渠两侧水流在流速低时流向易于偏转较大的角度,而在流速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流向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减少离心力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增加了进水渠两侧水流汇入进水渠主流的过渡段距离,进水渠进口两侧来流能够平缓地绕过导流装置头部后,基本紧贴导水墙流动,进水渠内水流衔接平顺,无明显不利流态,进水渠水流的横向流速分布比较均匀,溢洪道控制段两侧边孔的过流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并提高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效果好、工程量少、施工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进水渠直立式弧形导墙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溢洪道进水渠导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洪道进水渠进口处的导流墙10、以及连接在导流墙10上游端的导墙组件;水流通过进水渠进口流向闸墩,再流向下游河道。
通常,溢洪道进水渠进口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导流墙10,两个导流墙10呈八字。每一个导流墙10的上游端均连接有导墙组件。
导墙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的导水墙;导水墙的弧形凸面朝向水流。导水墙的半径小于导流墙10的半径;并且,导水墙的圆心角大于导流墙10的圆心角,从而导水墙相较于导流墙10为小半径大角度的的曲面墙。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墙组件包括两个导水墙,分别为第一导水墙20和第二导水墙30。第一导水墙20和第二导水墙30依次连接在导流墙10的上游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42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失模热砂冷却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随形金属托模覆膜砂壳型铸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