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4682.9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何厚龙;胡瑞云;袁建波;韩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和而泰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66 | 分类号: | H02M7/6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41 | 代理人: | 林君勇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强弱 安全 转换 装置 | ||
1.一种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由市电供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关电源电路,开关电源电路输入端与市电连接,开关电源电路的弱电输出端与切换电路的弱电输入端连接;
控制模块,由开关电源电路供电,与负载判断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与切换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负载判断电路,负载判断电路的检测输入端与市电连接,负载判断电路的检测输出端与切换电路的强电输入端连接,负载判断电路输出端与控制模块连接;
切换电路,切换电路的控制端与控制模块连接,切换电路的弱电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切换电路的强电输入端与负载判断电路的检测输出端连接,切换电路的接地端与弱电检测电路连接,切换电路的接零端与市电零线连接;
弱电检测电路:弱电检测电路的接地端与切换电路的接地端连接,弱电检测电路的控制端与控制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判断电路包括:
电流互感器ZT1、二极管D3、二极管D4、放大器U3A、电阻R14、电阻R17和电容C21,电流互感器ZT1的第四端与市电连接,电流互感器ZT1的第三端与切换电路的强电输入端连接,电流互感器ZT1的第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4的阴极以及放大器U3A的负输入端连接,电流互感器ZT1的第二端分别与二极管D4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以及放大器U3A的正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地,二极管D4的阴极通过电阻R14与放大器U3A的输出端连接,放大器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17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控制模块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1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阻性负载R20、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5和容性负载C23、二极管D5、二极管D6、继电器RY1、插座ACL2、插座ACN2,继电器RY1包括继电器线圈和双刀双掷开关,切换电路还与开关电源电路的控制电源端连接,
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开关电源电路的弱电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之间通过电阻R25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与控制模块的一个连接口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常闭触点连接;
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常开触点与电流互感器ZT1的第三端连接,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常开触点与市电零线连接;
二极管D5的阴极与开关电源电路的弱电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阴极通过继电器线圈与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8与控制模块的一个连接口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19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
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插座ACL2连接,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插座ACN2连接,插座ACL2通过阻性负载R20与插座ACN2连接,插座ACL2还通过容性负载C23与插座ACN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电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6、电阻R24、电阻R23、二极管D6和电容C22,电阻R21的第一端与电阻R22的第二端串联,电阻R22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23接地,电阻R24的第一端与电阻R2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4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22接地,电阻R2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与控制电源端连接,二极管D6的阳极与控制模块的一个连接口连接,电阻R21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26与控制模块的一个连接口连接,电阻R21的第二端与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常闭触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强弱电安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为包括有两个模数转换AD口、一个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的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和而泰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和而泰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468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多租户的资源调度系统
- 下一篇:测量和确定噪声参数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