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六导洞大断面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的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5562.0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1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利;柏林;赵晋友;贺维国;张美琴;任玉瑾;孙俊利;吴琼;杨超峰;石广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六导洞大 断面 地铁 车站 既有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六导洞大断面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的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正处于以大规模城市地铁建设为主体的地下空间大开发时期。越来越多的地铁线路交叉部位需要穿越既有线。暗挖下穿既有线是地铁建设过程中的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关键项目之一。传统的暗挖车站下穿既有线的开挖方式往往采用多导洞的CRD法、双侧壁导坑法、PBA法及洞柱法等等,拱部一般采用弧顶形式,新线和既有线之间留有夹层土以便于注浆加固。这类下穿既有线工法以浅埋暗挖法为核心理念,强调利用空间效应实现受力的转换,新建结构和既有线之间不接触,支护结构之间传力为间接形式。为减小开挖风险,传统理念的暗挖下穿既有线方式一般为双洞单层形式,断面较小,车站下穿既有线断面与其他位置断面差别很大,这使得车站的整体使用功能较差,乘客乘车体验差,并且具有开挖工序转换繁多,既有线变形沉降偏大,空间利用率低等不足。另外,一些采用洞桩法施工的暗挖车站下穿既有线,由于车站中柱受力大,桩基础直径大,在一些地层强度高的地方,在导洞内施工大直径桩基础成桩效率低,施工周期长,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六导洞大断面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的支护结构,不仅能显著控制既有线的沉降,保证既有线的安全运营,而且能够实现车站站厅层和站台层相通,显著提升车站的整体使用功能和乘车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工作井、超前加固土体、一号导洞、二号导洞、三号导洞、四号导洞、五号导洞、六号导洞、上层导洞之间土体、千斤顶、桩顶冠梁、钻孔灌注桩、顶纵梁及部分顶板、底纵梁及部分底板、钢管柱、超前导管、下穿段车站主体结构、千斤顶临时支撑机构、钢板、导洞初支、冠梁顶预埋注浆导管;两个工作井对称设置在既有线左右两侧,且两个工作井之间设有超前加固土体,且超前加固土体设置在既有线的下部,超前加固土体内设置两层导洞,上层导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号导洞、三号导洞、二号导洞和一号导洞,且上层四个导洞之间设有上层导洞之间土体;所述的五号导洞和六号导洞分别设置在三号导洞和二号导洞的下方;所述的一号导洞和四号导洞内均设有桩顶冠梁,桩顶冠梁上部台阶处设有千斤顶临时支撑机构,千斤顶临时支撑机构上部设有千斤顶,千斤顶上部设有钢板,钢板与既有线的底板接触设置,所述的冠梁顶预埋注浆导管呈直角埋设在桩顶冠梁上端的台阶处内;所述的桩顶冠梁的下部设有钻孔灌注桩;所述的二号导洞和三号导洞内部上方均设有顶纵梁及部分顶板;所述的五号导洞和六号导洞内底部均设有底纵梁及部分底板,顶纵梁及部分顶板与底纵梁及部分底板之间设有钢管柱;所述的五号导洞和六号导洞的外侧上部均设有数个超前导管;所述的一号导洞、二号导洞、三号导洞、四号导洞、五号导洞和六号导洞的周边均设有导洞初支。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号导洞、二号导洞、三号导洞和四号导洞的横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的五号导洞和六号导洞的横截面为拱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1、采用六导洞形式施工大断面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采用单洞大断面安全下穿既有线的施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开挖断面大、断面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地层适应性好等优点;
2、相比于传统的单层双洞分离式、新线和既有线之间留有夹层土等形式的下穿既有线方式,其通过采用六导洞洞桩和洞柱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单洞大断面平顶直墙形式下穿既有线,这使得车站站厅层和站台层相通,显著提升车站的整体使用功能和乘车体验;
3、通过采用注浆加固抬升、千斤顶顶升动态沉降控制以及初支、二衬背后注浆等既有线沉降控制手段,有效解决了平顶直墙下穿既有线的施工过程中沉降不可控、沉降偏大等问题,实现了各个开挖阶段时时对既有线沉降进行有效控制;
4、充分利用了洞桩法对既有线支护力强的特点,重点对既有线两端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点,与既有线自身结构形成桥梁形式的两端支撑中间承载式的受力格局。同时,又利用了洞柱法施工灵活的特点,有效克服了洞桩法中柱导洞内大直径桩基成孔困难,施工效率低等问题;
5、其施工出的车站均为矩形断面,车站顶部为水平面,空间利用率高;
6、通过超前导洞建立起对既有线的支撑体系,可以半逆半顺的形式施工车站二次结构,施工速度快,而且能实现全包防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55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横道三通接头管组合件改进结构
- 下一篇:一种锚网巷道支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