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压抗撞车位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25964.0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7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葛建中;葛丛;陈炜;曹玉娜;吴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H6/42 | 分类号: | E04H6/42;E01F13/08 |
代理公司: | 江苏爱信律师事务所32241 | 代理人: | 毛启程 |
地址: | 241003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压 撞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压抗撞车位锁。
背景技术
车位锁是近几年广泛使用的泊车位保护预留的在地面使用的锁具。所谓车位锁,一般是安装在泊车位地面上,提供给车主防止未经授权的其他车辆停泊在自己的泊车位上的一种有一定高度和范围的,并且能够锁定的障碍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使用量增大,车位锁的市场需求逐渐旺盛。由于车位锁通常都在室外使用,日晒雨淋,使用环境相对室内较为恶劣,而且车位锁还要经受汽车碾压和意外的冲撞。因此,人们对于车位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抗撞、抗压和耐腐蚀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且人们也希望车位锁的开启更为便捷。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车位锁设计,缘于结构设计和用料及加工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多用较薄的空心铁皮管和方管制作车位锁,解决防止泊车位被占用的问题。但是,由于空心铁皮管和方管自身强度不够,现有的车位锁不能经受汽车的冲撞或反复碾压,使用寿命较短。现在,也有采用简易横梁式的钢管设计的一字型和带弹簧的防冲撞结构,但是该种设计方案形成的车位锁,只能安装在靠墙类的路边侧方位停车位,使用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车位锁的抗压抗撞性能,增强车位锁的结构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压抗撞车位锁,用以解决现有的车位锁抗压抗撞性能较差的问题,提高车位锁的结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压抗撞车位锁,包括:底座,呈护围框状结构,所述底座由型钢构成,且所述底座第一侧边的内壁上固定有一短轴;梯形框构件,呈梯形框状结构,所述梯形框状结构包括上底、下底、第一腰和第二腰,所述上底、下底、第一腰和第二腰均采用空心钢管构成,且所述上底能围绕其纵轴自由转动;工字形构件,包括上端头横管、下端头横管及支撑杆,所述上端头横管与所述下端头横管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上端头横管的中部,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下端头横管的中部;所述上端头横管与所述上底构成第一铰链副;所述下底与所述短轴构成第二铰链副。
优选的,所述短轴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底座一侧边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的侧板;所述底座第二侧边的底板上设置有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均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且两定位板之间形成一开口;且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围框状结构的相对侧。
优选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第三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腰和第二腰的内侧相对应的设置有螺孔。
优选的,所述底座第二侧边的内壁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膨胀螺栓,且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位于所述围框状结构的相对侧。
优选的,所述定位槽的第一定位板和/或第二定位板的外侧安装有伸缩式锁具,所述支撑杆的端头上设有通孔作为锁孔,所述锁孔用于容纳所述伸缩式锁具的伸出锁舌。
优选的,所述伸缩式锁具的外侧设置有锁具防护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压抗撞车位锁,以高强度钢管和较好的三角力学支撑结构设计为主,底座采用足够强度的型钢,相比已有产品,可承受重载汽车碾压通过,其抗压、抗撞性能获得极大提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非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压抗撞车位锁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抗压抗撞车位锁,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非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抗压抗撞车位锁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25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充电装置
- 下一篇:基于通信协议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