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1961.8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5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翅鹏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3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及其连接管路,属于车用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用空调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铜。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降低成本,将是车用空调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现有的车用空调,压缩机低速运行时制冷剂流速比较低,不利于换热器和连接管路内壁的冷冻油膜回流到压缩机,导致压缩机内润滑状况不佳;此外,现在的车用空调,为了加大制热模式下车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往往在空调总装的时候需要在车内换热器与膨胀阀管路之前设置一条辅助换热管路,同时配备单向阀,导致总装工艺较为复杂,同时单向阀的设置也容易导致压缩机回油不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车用空调连接管路,采用铝制管路,降低润滑油与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改善压缩机低速运行时的润滑状况;将辅助换热管路与室内换热器集成一体式,提高产品的集成度,降低总装难度,同时去除辅助换热管路上的单向阀,进一步提升润滑油的回油刘畅性,同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空调连接管路,包括压缩机、车内换热器、车外换热器;压缩机排气管路、回气管路以及两个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均采用铝管;车内换热器集成辅助换热管路,所述辅助换热管路不设置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换热管路臂车内换热器管路的直径小。
一种车用空调,采用上述的车用空调连接管路,包括双向膨胀阀、四通阀、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四通阀之间设置感温包,所述感温包与双向膨胀阀电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视液镜,干燥过滤器,所述视液镜与干燥过滤器设置在双向膨胀阀与车外换热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铝制管路,降低润滑油与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改善压缩机低速运行时的润滑状况;
2)将辅助换热管路与室内换热器集成一体式,提高产品的集成度,降低总装难度,同时去除辅助换热管路上的单向阀,进一步提升润滑油的回油刘畅性,同时降低成本。
3)空调压缩机低速运行时,由于铝管内壁氧化后,形成的氧化铝,与冷冻油之间附着力比铜低,使用铝管作为连接管路,能促进冷冻油回流到压缩机。在满足车用空调基本的换热要求的前提下,逐步使用铝管作为连接管,达到部分替代铜管,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用空调及其连接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用空调及其连接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2,一种车用空调连接管路,包括压缩机、车内换热器、车外换热器;压缩机排气管路、回气管路以及两个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均采用铝管;车内换热器集成辅助换热管路,所述辅助换热管路不设置单向阀。
参见图2,所述辅助换热管路臂车内换热器管路的直径小。
一种车用空调,采用上述的车用空调连接管路,包括双向膨胀阀、四通阀、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四通阀之间设置感温包,所述感温包与双向膨胀阀电连接。
车用空调还包括视液镜,干燥过滤器,所述视液镜与干燥过滤器设置在双向膨胀阀与车外换热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蒸发器管路,见图2,可以简化空调结构,改善压缩机低速运行时的润滑状况。空调压缩机低速运行时,制冷剂流速比较低,不利于换热器和连接管路内壁的冷冻油膜回流到压缩机。由于铝管内壁氧化后,形成的氧化铝,与冷冻油之间附着力比铜低,使用铝管作为连接管路,能促进冷冻油回流到压缩机。在满足车用空调基本的换热要求的前提下,逐步使用铝管作为连接管,达到部分替代铜管;此外,将辅助换热管路与室内换热器集成一体式,提高产品的集成度,降低总装难度,同时去除辅助换热管路上的单向阀,进一步提升润滑油的回油刘畅性,同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在不降低空调性能的前提下,使用铝管作为连接管,制冷剂在冷凝器、蒸发器及辅助器件内流动,制冷剂在冷凝器内与外界换热,制冷剂在蒸发器内与车内空气换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翅鹏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翅鹏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19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