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遮光组件及成像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6034.5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1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韦传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阿凡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3216 | 代理人: | 胡国良 |
地址: | 新加坡宏茂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遮光 组件 成像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遮光组件及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己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镜头模片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镜头模片的成像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
其中,遮光板通常应用于成像镜头中,是用于调控光量的光学元件,其结构一般是由两个端面,以及用于连接两个端面的外壁和内壁构成,从而当外界光线进入成像镜头中时,经由设置在镜组中的遮光板可阻挡不需要的光线进入。然而,遮光板的内壁一般都为斜面,在光线入射时遮光板的内壁会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
因此,如何在外界光线进入成像镜头中时,减少遮光板内壁产生的杂散光,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遮光组件及带有该遮光组件的成像镜头,可有效减少遮光板内壁所产生的杂散光,并提高成像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成像镜头的遮光组件,包括具有中心轴的遮光板以及固定于所述遮光板上的至少一个遮光片;所述遮光板包括内壁;所述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遮光片的承靠部;所述遮光片包括抵靠在所述承靠部上的固定部,以及自所述固定部沿靠近所述中心轴的方向延伸并超出所述承靠部的遮光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靠部从所述内壁沿远离所述中心轴的方向凹陷形成,且所述承靠部包括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承靠面,以及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承靠面的定位面;所述固定部抵靠在所述定位面上,并与所述承靠面相贴合。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面垂直于所述承靠面。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遮光板上靠近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的第一端面部、与所述第一端面部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面部和所述第二端面部并与所述内壁相对设置的外壁。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靠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遮光板在每一所述定位面的位置处的内径沿从所述第一端面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面部的方向递增。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靠部的承靠面与所述遮光片之间相互粘接。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片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承靠部的数量,且每一所述承靠部上至多设置一个所述遮光片。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包括多个镜片;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前面所述的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设置在所述镜筒内且与所述透镜组内的至少一个镜片相互抵持。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遮光板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承靠部,并将遮光片抵靠在该承靠部上,且遮光片还包括延伸超出该承靠部的遮光部;因此,当外界光线进入成像镜头中时,遮光片可遮挡并吸收遮光板内壁所产生的部分杂散光,由此提升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遮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遮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遮光组件的截面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图5为安装有图3所示的遮光组件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应用在成像镜头上的遮光组件10,如图1和图2所示,该遮光组件10包括具有中心轴的遮光板111以及固定于遮光板11上的至少一个遮光片12。
其中,遮光板11包含靠近成像镜头的物侧设置的第一端面部111、与第一端面部111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部112、连接第一端面部111和第二端面部112的外壁113和内壁114,且内壁114与外壁113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未经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60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