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6638.X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1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大田;陈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7/14 | 分类号: | E01C7/14;E01C19/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0125 | 代理人: | 宫兆斌 |
地址: | 4000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水泥 混凝土 路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及其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高等级路面的一种,近年来,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尤其是在交通繁忙和轴载作用大的路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修筑新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常用细集料天然砂,天然砂是指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由岩石风化形成,天然砂是一种分地方性的,不可再生资源。
国内由于基础建设的需要,天然砂需求量很大,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毁田挖砂、破坏河道挖砂的情况比目皆是,不但破坏了有限耕地,并因此引发了不少工程事故。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天然砂的采集越来越难,很多地区的天然砂资源短缺,供不应求的现象随时发生,因而在工程中广泛运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机制砂已成为建设用砂的重要来源。机制砂可大大缓解天然砂资源稀缺的地区压力。目前机制砂通常由石灰岩制得,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其石粉含量普遍偏高,一般超过10%,看上去就像石头粉(或土)一样。由石灰岩制得的机制砂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基于石灰岩的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磨性比天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通过基层和路面表层共同承受汽车荷载,增加路面耐磨性的同时减少了天然砂用料,节约了工程投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浇筑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装置,浇筑方便,提高施工效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基层及设置在该基层上的路面表层;所述基层是以机制砂为骨料的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层,所述路面表层是以天然砂为骨料的天然砂水泥混凝土层。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与路面表层采用湿法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表层的天然砂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为40-80mm。
进一步的,所述路面表层的厚度占整个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厚度的1/3-1/2。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浇筑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旋转接头相连,所述上支架上方固定连接有U型滑槽,所述下支架下端设置有万向轮。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接头包括主轴及固定连接在主轴上下端的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上支架下端固定连接在上轴承上,所述下支架上端固定连接在下轴承上,所述U型滑槽通过所述旋转接头实现水平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基层和路面表层,为了保证基层与路面表层处于湿法连接状态,基层即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层施工完毕后的4-6小时,其硬化强度接近30%-80%,然后进行路面表层即天然砂水泥混凝土层浇筑,从而形成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浇筑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装置,用于将天然砂水泥混凝土浇筑在基层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基层即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层上湿法连接一层天然砂水泥混凝土层的路面表层,基层与路面表层共同承受汽车荷载,相比传统的路面结构,在满足路面耐磨性能的同时,减少了天然砂用料,大大节约了工程建设投资。另外浇筑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装置,通过旋转接头,U型滑槽可自由灵活底把天然砂水泥混凝土浇筑在基层整个路幅的前 后左右,减少机械和人工对路面表层即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层的影响,保证了基层与路面表层的湿法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旋转接头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旋转接头上轴承处从上往下看的示意图;
附图中,1-万向轮;2-下支架;3-旋转接头;301-上轴承;302-下轴承;303-主轴;4-上支架;5-搅拌车卸料槽;6-U型滑槽;7-路面表层;8-基层;9-U型侧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66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