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钙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7058.2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5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碧州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8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钙厌氧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钙厌氧反应器,属于厌氧反应器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厌氧反应器用来处理高浓度的污水,它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厌氧反应器中加入厌氧颗粒污泥,能够增加厌氧反应器的容积负荷,而且具备良好的COD去除能力。厌氧颗粒污泥是由多种微生物、挥发性有机质,以及惰性无机物组成的复合体系,一般使用VSS/TSS表示厌氧颗粒污泥的生物活性。
污水中由于钙的沉积,厌氧反应器长时间处理污水后,会导致厌氧颗粒污泥的VSS/TSS值降低,同时会增加厌氧反应器底部的旋流布水器和进水管的压力,影响混合效果,降低产沼效率。因此,需要对厌氧反应器底部的污泥进行除钙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除钙厌氧反应器,它解决了厌氧反应器长期使用后由于钙的沉积导致厌氧颗粒污泥生物活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除钙厌氧反应器,它包括圆柱形密封罐体、循环水泵、循环管,所述罐体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混合区、反应区、分离区和沼气区,混合区内设有进水管和旋流布水器,进水管与旋流布水器连通,分离区内设有三相分离模块、脱气筒和集水管,分离区的罐体上设有排水口,三相分离模块的固态厌氧污泥从下排出沉淀到反应区和混合区,三相分离模块的气态向上排入顶部的沼气区,三相分离模块的液态自流进入脱气筒,经脱气筒分离后的气态排入顶部沼气区,经脱气筒分离的液态大部分留在罐体上层,多余部分通过排水口排出罐体,集水管将罐体上层反应后的水与外部循环管连通,沼气区罐体顶部设有排沼气口,所述循环水泵设在罐体外部,循环水泵进水端通过循环管与集水管连通,循环水泵出水端通过循环管与进水管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泵、污泥循环管、除钙器,所述污泥泵进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与罐体下部连通,污泥泵出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与除钙器连通,除钙器通过污泥循环管与罐体顶部连通。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污泥泵进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与罐体底部混合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罐体外部增加污泥循环除钙结构,能够去除长期使用后沉积在厌氧颗粒污泥中的钙质,提高厌氧颗粒污泥生物活性,从而提高产沼效率;此外,污泥泵循环带来的冲击效应,能够使得厌氧颗粒污泥与污水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产沼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罐体1,循环水泵2,循环管3,混合区4,进水管41,旋流布水器42,反应区5,分离区6,三相分离模块61,脱气筒62,集水管63,排水口64,沼气区7,排沼气口71,污泥泵8,污泥循环管9,除钙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除钙厌氧反应器,它包括圆柱形密封罐体1、循环水泵2、循环管3,罐体1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混合区4、反应区5、分离区6和沼气区7,混合区4内设有进水管41和旋流布水器42,进水管41与旋流布水器42连通,分离区6内设有三相分离模块61、脱气筒62和集水管63,分离区6的罐体1上设有排水口64,三相分离模块61的固态厌氧污泥从下排出沉淀到反应区5和混合区4,三相分离模块61的气态向上排入顶部的沼气区7,三相分离模块61的液态自流进入脱气筒62,经脱气筒62分离后的气态排入顶部沼气区7,经脱气筒62分离的液态大部分留在罐体1上层,多余部分通过排水口64排出罐体1,集水管63将罐体1上层反应后的水与外部循环管3连通,沼气区7罐体1顶部设有排沼气口71,循环水泵2设在罐体1外部,循环水泵2进水端通过循环管3与集水管63连通,循环水泵2出水端通过循环管3与进水管41连通,还包括污泥泵8、污泥循环管9、除钙器10,污泥泵8进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9与罐体1下部连通,污泥泵8出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9与除钙器10连通,除钙器10通过污泥循环管9与罐体1顶部连通。污泥泵8进口端通过污泥循环管9与罐体1底部混合区4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碧州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碧州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70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卡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