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0522.3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7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福志;苏方旭;马世博;郑伟;孙雪迎;张晓娜;张艳青;贺燕铭;田安民;陈桂祥;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10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用发动机缸体的缸体间区域为两个气缸之间的连接部位,由于此部位受到相邻两个气缸内持续交替的燃烧作用,使得缸体间温度较高;而较高的缸体间温度易造成发动机爆震,即气缸内末端混合气的自燃现象,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输出。
为了避免发动机爆震现象,通常在缸体间部位设计冷却流道,即冷却水套,利用冷却水的对流换热带走热量,来降低缸体间温度。
但是,随着对油耗及排放法规的要求日趋严格,发动机小排量增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排量化的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发动机增压后进气密度增加,爆震倾向更高;且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缸体的缸体间区域减薄,受空间限制无法在缸体之间布置冷却水套进行缸体间冷却,因此,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的缸体之间,难以进行冷却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在缸体间区域打孔,利用冷却水在孔内流动形成冷却效果,然而,一般受空间限制,孔径较小,冷却水流速较低,且小孔存在堵蚀风险,冷却效果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及汽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的缸体之间,难以进行冷却工作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缸体;
气缸,设置在缸体内;
冷却水套,设置在缸体的第一端面并环绕气缸设置;
封闭中空、内部填充有金属钠的充钠腔体,设置在缸体内部。
优选地,该发动机包括:至少两个气缸;充钠腔体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
优选地,在平行于缸体的第一端面的方向,充钠腔体的第一边缘与冷却水套的距离在2.5毫米至3毫米之间,充钠腔体的第二边缘与气缸的距离在2.5毫米至3毫米之间。
优选地,在垂直于缸体的第一端面的方向,充钠腔体的第三边缘与第一端面的表面的距离为2毫米。
优选地,在垂直于缸体的第一端面的方向,充钠腔体的第四边缘的高度在气缸的活塞处于上止点的第二道活塞环的高度范围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及汽车,通过在发动机缸体内设置充钠腔体,集成化的设计,易于操作;通过充钠腔体内的金属钠吸收大量热量后,流经邻近冷却水套区域进行换热,起到冷却缸体间区域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的缸体之间,难以进行冷却工作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燃烧室局部热点温度,抑制燃烧室末端混合气的自燃现象,提升发动机抗爆震能力以及发动机动力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A向视图;
图4为图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缸体;2、气缸;3、冷却水套;4、充钠腔体;401、第一边缘;402、第二边缘;403、第三边缘;404、第四边缘;5、第一端面;6、第二道活塞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缸体1;
气缸2,设置在缸体1内;其中,气缸2的数量可设置有多个。
冷却水套3,设置在缸体1的第一端面5并环绕气缸2设置,缸体1的第一端面5上开设有容置冷却水套3的冷却水槽;其中,利用冷却水套3中冷却水的对流换热带走热量,来降低缸体1间温度;第一端面5即发动机的表面。
封闭中空、内部填充有金属钠的充钠腔体4,设置在缸体1内部;具体地,金属钠在大约97℃时会熔化成液态并吸走大量热量,在发动机正常运转过程中,发动机自身激励会使机体发生震动,金属钠变成液态时,会在充钠腔体4内流动,由于金属钠比热非常高,吸收大量热量后流经邻近冷却水套3区域进行换热,起到冷却缸体1间区域的效果。充钠腔体4在第一端面5上与冷却水套3相邻,实现液态金属钠与冷却水的热传导,并带走气缸2内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为了体现充钠腔体4的位置而在图中示出,实际充钠腔体4未裸露在第一端面5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05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