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钓竿清护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6326.7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00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振 |
主分类号: | A01K97/00 | 分类号: | A01K9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先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1127 | 代理人: | 黄伟 |
地址: | 4771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钓竿 护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钓竿清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钓竿是钓鱼的必备工具,为了便于携带,现有钓竿多为由多个钓竿单节组成的伸缩杆结构,由于钓竿的使用环境多处在河边、湖边或海边,而河边、湖边或海边泥沙较大,钓竿在使用过程中泥沙容易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和钓竿单节的连接处,当钓竿进行伸展打开或压合收起时,会造成钓竿单节的连接处磨损,进而影响钓竿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对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泥沙进行清理,由于钓竿的长度较长,清理时通常将钓竿的伸缩杆结构拆开,拆分为各个钓竿单节进行清理,而钓竿单节的内腔直径较小,钓竿单节的长度也相对较大,清理和护理极为不便,实际操作中大多在钓鱼场所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水冲,从而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清理,清理效果有限,另外,在水边进行清理时由于地面湿滑,容易跌入水中,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且能够有效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清理和护理的钓竿清护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钓竿清护理装置,包括两个以上可插入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清理杆以及用于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清理的清理头,所述清理杆的两端设有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所述清理头包括清理部以及与所述清理部相连的固定部,所述清理部可压缩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并在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后与钓竿单节的内腔充分接触,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清理杆一端的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的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钓竿清护理装置,设置两个以上可插入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清理杆,清理杆的两端设有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可根据实际钓竿单节的实际长度将清理杆组合成相匹配的长度,还设置有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清理和护理的清理头,清理头包括清理部,清理部可压缩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并在进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后与钓竿单节的内腔充分接触,相比现有水冲的清理方式,可实现对钓竿单节的内腔更加充分、有效的清理。另外,清理部上还可涂抹护理材料,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护理。
所述清理部为海绵,利用海绵的吸水性可将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残留水分吸收,避免残留水分对钓竿单节的内腔造成腐蚀,另外,海绵多孔的特点便于将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残留泥沙清理掉,而且,海绵的弹性较高,在插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后与钓竿单节的内腔充分接触,可对钓竿单节的内腔进行充分、有效的清理。
所述清理部为圆柱形,则清理部插入钓竿单节的内腔后,与钓竿单节的内腔的接触面积更大,清理效果更佳。
所述清理杆为中空结构,可以显著减轻清理杆的重量,便于手持清理,另外,减少了加工材料消耗,降低了加工成本。
所述清理杆的材质为不锈钢合金,一方面可以避免长期接触钓竿单节的内腔水分造成腐蚀破坏,另一方面,强度较高,不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弯折破坏。
所述清理杆的端部还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纹,由于钓竿单节的内腔直径较小,而清理杆为了能够快捷地插入钓竿单节的内腔或从钓竿单节的内腔取出,通常直径较小,而清理杆直径较小时握持不便,容易脱手,影响清理效率,而在清理杆的端部设置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纹,可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
所述连接结构为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较低,而且安装和拆卸过程也相对简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钓竿清护理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中所示,包括第一清理杆1、第二清理杆2和清理头3。
第一清理杆1和第二清理杆2的材质为不锈钢合金,一方面可以避免长期接触钓竿单节的内腔水分造成腐蚀破坏,另一方面,强度较高,不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弯折破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清理杆1和第二清理杆2可以采用ABS、PS、PC等硬质塑料,硬质塑料的价格低廉,在保证较高的强度前提下,可显著降低清理杆的成本。
第一清理杆1和第二清理杆2为中空结构,可以显著减轻清理杆的重量,便于手持清理,另外,减少了加工材料消耗,降低了加工成本,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清理杆1和第二清理杆2可以采用实体结构,清理杆的强度更好,使用过程不易发生弯折损坏,使用寿命更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振,未经张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6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