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6861.2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2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尧巍华;张凯;宋秀鹏;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易力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10 | 分类号: | B22F3/10;B22F3/22;H01C1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器 电极 烧结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结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
背景技术
电子浆料由导电相、有机相、粘结相组成,导电相为金属粉,有机相为有机粘接剂,粘结相为玻璃粉,印刷的电极需经过排胶和烧结两个过程才能形成可焊接导电性良好的电极。对于铜电极来说,排胶过程易于氧化铜,不排胶又形成不了导电网络,烧结过程需要无氧条件否则铜易氧化,这一矛盾使得铜电极的烧结工程变难。
烧结铜电极的炉体较普通烧结炉要求更为严格,需要隔离氧气,烧结后的冷却过程需要快速进行,常规烧结炉一般为多段式:一段排胶一段还原氧化铜,或者为间歇式:通一段时间的含氧氮气再通一段时间的无氧氮气或还原气。总之,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实用性不强,不能大规模连续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循环加热仓中的气体,节约了成本,简化了烧结工艺,操作简便易行,耗时短,满足间歇生产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其包括烧结炉体及烧结门体,所述烧结门体与烧结炉体对接设置,所述烧结炉体包括炉本体,所述炉本体内开设有加热仓,所述加热仓内侧部设置有热电偶测温管,所述炉本体靠近烧结门体一侧凸伸设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加热仓连通,所述接合部一侧设置有排空管,所述排空管贯穿接合部设置;所述烧结门体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炉门,所述炉门与接合部对接设置,所述炉门一侧卡持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贯穿炉门设置,所述进气管用于连通供氮气装置;所述炉门远离烧结炉体一侧设置有气体冷却管,所述气体冷却管上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与供氮气装置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合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循环水管道,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与接合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与接合部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冷却管一侧设置有第二循环水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靠近烧结炉体一侧设置有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一侧固定设置有喇叭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远离烧结炉体一侧还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与风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管一侧连接有氧分析仪及电化学分析仪,所述氧分析仪及电化学分析仪分别对烧结炉体内的氧含量及组成进行分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下方卡持设置在导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通过在炉门一侧设置气体冷却管及进气管,配合在气体冷却管上设置出气管,将使得从出气管出来的气体能有效降温,并通过进气管再次进入到加热仓内重新利用,实现加热仓内气体的循环,不需要循环通气体,节约了成本,简化了烧结工艺,操作简便易行,耗时短,满足间歇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阻器铜电极的烧结炉包括烧结炉体100及烧结门体200,所述烧结门体200与烧结炉体100对接设置,所述烧结炉体100包括炉本体110,所述炉本体110内开设有加热仓111,所述炉本体110靠近烧结门体200一侧凸伸设有接合部120,所述接合部120与加热仓111连通,所述接合部120一侧设置有第一循环水管道130,所述第一循环水管道130与接合部120连通,以提供冷却水将接合部120进行冷却,避免接合部120温度过高影响装置性能;所述接合部120另一侧设置有排空管140,所述排空管140贯穿接合部120设置,所述排空管140外接吸真空装置,用以对加热仓111内气体进行抽真空操作,以方便烧结炉体100进行下一步工序。
所述加热仓111内侧部设置有热电偶测温管150,所述加热仓111分前、中、后三段加热,所述热电偶测温管150对加热仓111的前、中、后三部分温度进行监测,以保证加热仓111前、中、后三部分温度的均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易力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易力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68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翼无人机变桨半径变桨距装置
- 下一篇:磁悬浮碟状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