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8206.9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0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罗小斌;廖燕章;文向阳;张凡;田潋全;何世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鼎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6 | 分类号: | G01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孚睿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74 | 代理人: | 李丹丹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厚度 测量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的厚度对实体结构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楼板混凝土的厚度不够则影响建筑的承载力及结构安全。传统的楼板混凝土厚度控制方法是:在待浇筑楼面上的钢筋或模板面上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通过在控制点间拉线作为控制线,再用钢尺测量现浇混凝土的上表面至控制线之间的距离来换算已浇混凝土的厚度。
之后,出现了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372107U的用于测量现浇混凝土厚度的装置,但是上述的装置的测量盘在使用时是放在现浇混凝土的上表面上的,测量杆往混凝土内插入,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现浇混凝土的质地较软,同时测量杆插入后与地面为点接触,这使得难以保证整个测量装置是垂直放置的,而当测量装置有所倾斜时,测出的厚度将产生误差,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一直提着质量较重的测量盘,增加了测量时的工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操作,且能够精确测量现浇混凝土厚度的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包括套管、套芯、支撑脚架和测量顶板;所述套管为轴向中空结构,所述套芯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套芯的下端从所述套管的下端伸出;所述套管的下部分设置所述支撑脚架,所述支撑脚架包括多条支撑腿,所述多条支撑腿的末端构成支撑面,所述套芯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支撑面,所述套芯的下端安装所述测量顶板,所述测量顶板的板面与所述支撑面平行;在所述套管与所述套芯之间,其中一者设置刻度尺,另一者设置刻度指示结构,所述刻度尺的刻度沿所述套芯的轴向方向分布,所述测量顶板的板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当前所述刻度指示结构在所述刻度尺上所指示的刻度。
进一步的,每条所述支撑腿包括用于插入现浇混凝土的支撑杆和用于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套管连接的连接杆,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套芯的轴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架由三条所述支撑腿构成,三条所述支撑腿均布在所述套管的四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直径为6-10m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15-25cm。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固定设置有水平尺,所述水平尺与所述支撑面平行。
进一步的,在所述套管与所述套芯之间设置有套芯固定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套芯固定结构包括贯穿所述套管的侧壁的螺纹孔以及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的螺栓,所述螺栓的末端适于抵顶所述套芯。
进一步的,所述套芯的上端从所述套管的上端伸出,所述刻度尺设置在所述套管的上端,所述刻度指示结构设置在所述套芯的从所述套管的上端伸出的一段上。
进一步的,所述套芯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提起所述套芯的提拉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在测量时先把其支撑脚架插入现浇混凝土中至模板面,立放平稳后,直接放下套芯至测量顶板刚好承在现浇混凝土的上表面,此时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所读出的读数即为现浇混凝土的厚度。该种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把支撑仪器的支撑脚架插入到模板面,模板面结构稳固,使得在测量的过程中测量仪器不会轻易晃动,也不需一直提着套管,操作简单,而且支撑面与测量顶板的板面平行,只要支撑脚架立放平稳后,便不会因歪斜而产生误差,确保了测量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的结构示意简图;以及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现浇混凝土厚度测量仪器作业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鼎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鼎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82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