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导结构内过水路面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5880.X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5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荣;董耀刚;王生新;姚正学;张连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E01C11/24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62100 | 代理人: | 马英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水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工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排导结构内过水路面。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国家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城乡道路的发展,道路和各种沟道交叉的情况比较多且复杂,交叉处的水工构筑物目前也比较多样,有桥、涵洞、踏步和过水路面等。这些措施为方便沟道两侧居民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人口稠密区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桥的造价太高,不适合修的太多;涵洞修的太多会影响行洪能力,加大成灾概率;踏步只适合人通行,不能解决实际交通;传统的过水路面只适合在没有排导措施的、较宽的沟道和人口稀少区域设置。
本实用新型是以经济、实用、安全为前提,结合排导区的防冲措施,对传统的过水路面进行改进,平时是方便居民出行的交通点,发生洪水或泥石流时是防冲消能的防灾构筑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既能方便沟道两侧居民通行,又能够减缓泥石流冲击力,防止沟床下切;其较桥节约成本,较涵洞增大过流能力,同时,较桥和涵洞施工简单易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排导结构内过水路面,包括排导结构,所述排导结构内部构建有过水路面,将道路和居民区连通起来。
所述过水路面与排导结构衔接的角度视沟道宽度而定。
所述过水路面上、下游设防冲墙。
所述过水路面的顶面呈凹弧状曲面,其宽度视通行车辆宽度而定,该凹弧状曲面两侧与所述排导结构衔接高度平齐。
所述过水路面的底面设过水圆管涵,其布设时向下游倾斜5%的坡降。
所述过水圆管涵布设2~5根,其直径为Φ20~Φ50。
本实用新型在排导工程内设过水路面,一方面方便沟道两侧通行,另一方面可通过过水路面的固沟作用,减小泥石流冲刷破坏,同时,过水路面倾斜布设,既增大了排导结构的过流能力,又保证了洪水或泥石流的顺利排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B-B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排导结构内的过水路面,在排导结构2内部布设过水路面4,将沟道两侧连通,便于居民出行。
如图1、图2所示,过水路面4顶面呈凹弧状曲面,一方面便于交通工具穿行,另一方面便于行洪;过水路面凹弧状曲面两侧与排导结构衔接高度平齐,防止洪水或泥石流从衔接处流出沟道,造成危害。过水路面底部设有过水圆管涵6,圆管涵直径太大,会抬高过水面基准面,减小过水路面行洪能力,圆管涵直径太小,容易堵塞,直径一般设为Φ20~Φ50较适宜,如可选Φ20、Φ30、Φ40或Φ50;过水圆管涵6可根据实际长流水大小布设2~5根,布设时向下游倾斜5%的坡降。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过水路面上下游设有防冲墙5,一方面防止沟道下切而破坏排导结构,另一方面防止过水路面底部掏空而破坏过水路面本身。
如图1至图4所示,过水路面4与排导结构垂直或呈夹角衔接;当过水路面4与排导结构2呈夹角衔接时衔接的角度θ视沟道宽度a而定。当a≥20m时,θ可取60°~90°;当10m≤a<20m时,θ可取45°~60°;当a<10m时,θ可取30°~45°。通过调整θ角度来,来降低过水路面的标高,从而提高行洪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未经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58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挂篮自动前移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波纹管涵楔形部的垫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