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低温干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6498.0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6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彬;张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天润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51120 | 代理人: | 张堰黎 |
地址: | 6102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低温 化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尤其属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处理设备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进行除湿干燥的污泥低温干化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因含水率高、粘性大、含有细菌、病原体等而难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其进行适当的干化处理之后再用于堆肥或者焚烧等后续处理,可实现污泥减量化,节省污泥处置费用及运输成本,而干化技术中的热干化技术具有占地小,干化效率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的独特优势。
常用的热干化技术有浆叶式干化工艺,薄层干化机和带式干化机两段式组合工艺、流化床干化工艺、低温真空脱水干化工艺及低温除湿干化工艺等。其中低温除湿干化工艺的能耗较低、安全性高,其设备具有安装较灵活,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的优势,因而广受关注。
传统的污泥干化机存在的问题有:
能耗较高:大多数工艺需要将水分加热到100℃,蒸发能耗大,且能源利用率低。
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的工艺在干化过程中存在尾气排放的二次污染问题,需要对臭气进行收集和处理,增加了处理成本。
安全性差:传统污泥干化工艺因产生粉尘,且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干化效果不理想:由于污泥粘性较大,在进行干化前须进行有效的预处理,目前市场上的设备在预处理时大多采用孔板挤压技术,但该技术受泥质影响较大,成型效果不好,造成污泥透气性差,干化效果不理想。
设备占地面积大:目前市场上的设备大多数是干化系统和热泵系统分离,因此设备不够紧凑,占地面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热干化设备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的污泥低温干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污泥低温干化装置,包括污泥运行系统和干热空气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泥运行系统包括全封闭的污泥干化室,污泥干化室由上至下设置污泥入口、首尾衔接的多层输送网带和污泥出口;
所述干热空气运行系统包括热泵系统、干热空气发生室和风机,热泵系统和干热空气发生室对污泥干化室产生的热、湿气体降温、除湿、加热后封闭循环利用,并通过风机形成污泥干化室内由下至上温度为40-50℃,相对湿度15%-20%的循环干化气流。
所述污泥入口封闭连接污泥成型布料机,污泥成型布料机设置于干化室外侧、第一层输送网带的开始端上方,将进入干化室前的污泥进行破碎成型,并均匀铺设于输送网带上。
所述的成型布料机包含依次由上向下布置的一个进料斗、一对破碎辊、一对制泥辊和制泥辊下方的一对刮泥刀,两制泥辊平行接触设置,制泥辊表面有凹槽,两制泥辊表面凹槽相互交错并部分嵌入设置。
所述成型布料机的进料斗、破碎辊和制泥辊均横向布置并与污泥入口和输送网带的宽度匹配,进料斗、破碎辊和制泥辊的横向长度不大于污泥入口的长度和输送网带的宽度。
所述污泥出口设置污泥出料螺旋,所述出料螺旋为有轴双向螺旋用于将掉入螺旋上的污泥送至螺旋中间并挤出出料口。
所述的污泥干化室至少包括首尾衔接的两层输送网带,第一输送网带的末端与第二输送网带的始端错开距离,相邻两层输送网带的运动方向相对,第一输送网带的污泥从网带末端掉入第二输送网带的始端。
所述的干热空气发生室位于污泥干化室上方,设置干化气流依次通过的金属网空气过滤器、中效空气过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
所述的热泵系统连接位于污泥干化室上方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包括位于干燥箱体外部、通过管道与蒸发器、冷凝器相连接的压缩机、板式换热器、膨胀阀。
所述输送网带的网带面有透气孔,网带面两边边界设置用于密闭的平面混拼结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设备能耗低:每脱除1kg水的能耗可低至0.33kw.h,干燥后污泥含水率最低可至10%,且可根据工艺要求调整干化时间,达到不同的含水率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天润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天润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64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渗透脱水装置
- 下一篇:管道式污泥加药混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