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6627.4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68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韩光辉;郑维;王志中;彭能岭;张智勇;张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19 | 代理人: | 韩天宝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电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近两年发展迅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集成技术不断进度,电机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控制器的功率密度也得到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电池电芯和集成度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节节攀升,加上整车控制策略的优化,纯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得到不断提升。
电池作为整车动力的来源,电池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运行,电池的异常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能源汽车的高压负载中,负载电机、转向电机、空压机、DCDC和空调等都是通过功率管控制,在这些带功率管的负载中,前端供电接触器发生异常后,功率管能够及时切断和电池的回路,停止电池放电。
而电除霜和电加热是直接通过高压接触器和电池相连,如图1所示,电除霜和电加热接触器是由仪表台上的翘板开关控制,与车辆的状态无关,当翘板开关按下时,接触器两端线圈供电,电除霜和电加热接触器吸合,动力电池输送电能给电除霜和电加热,两者开始工作。但是,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当电除霜或者电加热接触器发生粘连时,电除霜或者电加热一直工作,若车辆停放一晚上,电池持续放电,整车电池就会亏电,导致电池报废,车辆无法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用以解决电除霜和/或电加热器的接触器发生粘连时导致电池持续放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池放电回路,所述放电回路中串设有电除霜支路,所述电除霜支路中串设有电除霜接触器,所述电池放电回路中还串设有主开关,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电除霜接触器粘连的粘连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用于采样连接翘板开关,控制连接所述主开关和电除霜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主开关为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粘连检测装置为用于检测所述电除霜接触器两端电压的电压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池放电回路,所述放电回路中串设有电加热支路,所述电加热支路中串设有电加热接触器,所述电池放电回路中还串设有主开关,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电加热接触器粘连的粘连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用于采样连接翘板开关,控制连接所述主开关和电加热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主开关为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粘连检测装置为用于检测所述电加热接触器两端电压的电压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池放电回路,所述放电回路中串设有电除霜支路和电加热支路,两条支路并联,所述电除霜支路和电加热支路中分别串设有电除霜接触器和电加热接触器,所述电池放电回路中还串设有主开关,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电加热接触器粘连和所述电除霜接触器的粘连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用于采样连接翘板开关,控制连接所述主开关、电除霜接触器和电加热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主开关为接触器。
进一步的,所述粘连检测装置为用于检测所述电除霜接触器两端电压和电加热接触器两端电压的电压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添加主开关,将电除霜支路中的电除霜接触器和/或电加热支路中的电加热接触器移到主开关的后面,再接电除霜和/或电加热;并将电除霜接触器和电加热接触器改为控制器集中控制,翘板开关从控制信号变为接触器闭合的使能信号。通过增加的粘连检测装置来检测电除霜接触器和/或电加热接触器两端的电压,从而在判定电除霜接触器和/或电加热接触器粘连后,可上报故障,从而及时处理,避免电池持续放电从而亏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除霜和电加热配电装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电池过放的装置原理图;
图3是接触器粘连检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以下对电池放电回路中有电除霜和电加热为例来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66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源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轨道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