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含盐浓水零排放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7126.8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6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光;唐叶红;吴波;何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4;C02F1/38;C02F1/44;C02F1/463;C02F1/469;C02F1/52;C02F1/66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含盐浓水零 排放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含盐浓水零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石化、电力、冶金、煤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复杂成分的废水量也逐年增加,这些含复杂成分的废水如何处置和利用的问题受到了广泛重视。特别是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如何利用好这部分废水,实现废水零排放,对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和自然水体,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高含盐浓水来源于工业企业水处理系统中反渗透浓水、电渗析浓水、循环水排污水及其他工艺废水。随着新《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实行,国家对十大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已开展,污染物零排放势在必行。同时对工业企业的用水总量控制日益严格,对高含盐浓水的零排放处理有助于企业实现节水减排目标。
目前对高含盐浓水的处理方法有:高效反渗透、DTRO、超频振动膜、正渗透、膜蒸馏等,但这些工艺设备存在着投资运行成本高、运行过程中污堵结垢等问题,而且整体系统性有局限,经济技术性不强。传统降解COD的方法有生化法和物化法,高含盐浓水中的COD多为难生物降解COD,不宜采用生化法处理。物化法有芬顿氧化法、活性炭吸附法,这些方法运行费用高、产生固废较多。传统去除硬度的方法有石灰软化法、离子交换法,石灰软化法易造成管道设备结垢堵塞,同时产生固废较多,离子交换法再生废水难处理。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着重要研究的内容。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含盐浓水零排放处理装置,该装置提高高含盐浓水的浓缩倍数,并对最终浓盐水蒸发处理,最终实现高含盐浓水的零排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包括按序依次由管道连接的进水调节池、pH调节池、电絮凝装置、混凝反应池、管式微滤装置、中间水池、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回用水池、RO浓水池、电渗析装置、最终浓水池及MVR蒸发结晶装置;所述pH调节池的旁侧设有酸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旁侧设有碱投加装置和纯碱投加装置;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淡水出口与所述回用水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出口与所述RO浓水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RO浓水池出口与电渗析装置进口经管道连接,电渗析装置淡水出口与回用水池进口经管道连接,电渗析装置浓水出口与最终浓水池进口经管道连接;最终浓水池出口通过进料泵与MVR蒸发结晶装置进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还包括调节池提升泵,所述调节池提升泵的进口与所述进水调节池经管道相连接,所述调节池提升泵的出口与所述pH调节池的进口经管道相连接。
2、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中间水池提升泵;所述中间水池提升泵的进口与所述中间水池经管道连接;所述中间水池提升泵的出口与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进口经管道连接。
3、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污泥浓缩池及板框压滤机,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排污口与所述污泥浓缩池的进口通过污泥输送泵经管道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出口通过上清液输送泵与所述进水调节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排污口通过污泥输送泵与所述板框压滤机连接。进入污泥浓缩池的浓缩液,通过重力沉降作用,浓缩液中的絮体沉积到污泥浓缩池的底部,并由污泥输送泵打到板框压滤机内,经板框压滤机压缩后形成泥饼,进一步处置。污泥浓缩池中上清液通过上清液输送泵打回到进水调节池内。
4、上述方案中,所述pH调节池内还设有在线pH检测仪。pH调节池的作用是通过酸投加装置,向pH调节池内加盐酸,将池内高含盐浓水的pH值调节到3-4,pH调节池内设在线pH检测仪,在线pH检测仪根据池内高含盐浓水的pH值控制酸投加装置的启停。pH值调节到3-4的高含盐浓水经管道自流进电絮凝装置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71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