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腔共振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001.9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9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冷峻;张宗振;李晓飞;王明阳;张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37216 | 代理人: | 邓军彩 |
地址: | 2612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振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消声器,以控制发动机进气口的噪声。
背景技术
拖拉机发动后,客户最先感受到的是该车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拖拉机的耳旁噪声是拖拉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发动机进气系统噪声在耳旁噪声的声学贡献量较大,而且噪声的大小和声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对车辆的第一主观印象。
目前拖拉机进气系统不自带专门的消声设备。进气系统为简单的进气罩、进气管道和空滤器,没有专门的消声设备。虽然空滤器是一个扩张腔,但由于没有优化尺寸且结构简单,消声效果很不明显。拖拉机的进气口的低频噪声声品质差,不用上车便令人产生烦躁的感觉。发动机的进气噪声大,语言清晰度低,容易产生视听疲劳,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腔共振消声器,该消声器的消声效果好,能够实现对发动进气系统的宽频消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腔共振消声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由间隔板间隔形成共振腔和扩张腔;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从所述壳体的一端穿过所述共振腔且连通所述扩张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侧壁上与所述共振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共振腔;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扩张腔;内插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扩张腔,所述内插管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及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设置方向一致。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内插管与所述第二连接管一体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共振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共振腔之间设有共振腔隔板,所述第一连接管顺序穿过各所述共振腔且连通所述扩张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侧壁上与各所述共振腔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所述通孔。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扩张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扩张腔之间设有扩张腔隔板,所述内插管固定设于所述扩张腔隔板上,所述内插管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相邻的两个扩张腔内。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管从所述壳体的端部插入到一个所述扩张腔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由于壳体内设有共振腔和扩张腔,第一连接管与发动机进气管道及共振腔相连。当声波频率与共振腔的共振频率接近时,空气在第一连接管壁面上不断振动摩擦,在粘滞阻尼和导热的作用下,不断消耗声波能量,达到消声目的。当声波从第一连接管进入扩张腔后,由于声道横断面积的扩张、收缩引起声波的反射与干涉达到消声的目的。由于扩张腔内设有内插管结构,声波被扩张腔的内壁反射到内插管,某些频率的声波与内插管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消音的目的。共振腔、扩张腔以及内插管结构结合,实现宽频消音。
由于共振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共振腔之间设有共振腔隔板,第一连接管顺序穿过各共振腔且连通扩张腔,第一连接管的侧壁上与各共振腔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通孔,多个共振腔的体积不同,可以产生多个共振频率,实现对多个频率的噪声进行消声。
由于扩张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扩张腔之间设有扩张腔隔板,内插管固定设于扩张腔隔板上,内插管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相邻的两个扩张腔内,多个扩张腔以及多个内插管结构可提升消声效果。
由于第二连接管从壳体的端部插入到一个扩张腔内部,可进一步提高消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01-共振腔,102-扩张腔,103-间隔板,2-第一连接管,21-通孔,3-第二连接管,4-内插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