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855.7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68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石东旭;吕秦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赛科效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706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装 牢固 车用碳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罐,尤其是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充满蒸气,燃料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将蒸气引入燃烧并防止挥发到大气中,这个过程起重要作用的是活性碳罐贮存装置,现有技术中的碳罐大气口是和客体一同注塑成型的,成型后外接空气过滤装置会使碳罐整体的占用面积过大,并且是不可更换的。在长时间的工作后,因灰尘和水分的凝固,而引起大气口的堵塞,导致碳罐内部的燃油蒸汽不脱附,或者发动机负压直接抽油箱,最后使得油箱被发动机负压所挤压变形,而且现在碳罐内部的活性炭的填充密度无法调节,存在使用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罐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隔板,隔板将空腔分隔为导气腔和附油腔,隔板的端部与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连通口,导气腔和附油腔的顶部通过隔板隔开,底部通过连通口连通,在导气腔、附油腔以及连通口内填充活性炭,壳体的顶部设有上盖和滤盖,上盖位于附油腔的正上方,滤盖位于导气腔的正上方,上盖上设有与附油腔连通的燃气吸附口和燃气脱附口,滤盖上设有与导气腔连通的大气口;
导气腔和附油腔的底部通过压板密封,压板上设有海绵密封板,活性炭位于海绵密封板的上方,壳体的底部设有底盖,底盖通过缓冲机构与压板连接。
上述的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压板底部的凸缘以及位于底盖上的凹槽,凹槽与凸缘之间设置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一端位于凹槽内,另一端套设在凸缘的外侧,压板与底盖之间设有多个升降气缸。
上述的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所述压板的边缘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所述燃气吸附口和燃气脱附口上覆盖无纺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车用碳罐的壳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空腔分隔为导气腔和附油腔,隔板的端部与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连通口,导气腔和附油腔的顶部通过隔板隔开,底部通过连通口连通,在导气腔、附油腔以及连通口内填充活性炭,壳体的顶部设有上盖和滤盖,上盖位于附油腔的正上方,滤盖位于导气腔的正上方,上盖上设有与附油腔连通的燃气吸附口和燃气脱附口,滤盖上设有与导气腔连通的大气口,燃油蒸汽从燃气吸附口进入到附油腔内,燃油被吸附在活性炭上被储存,气体从大气口排出,需要进行燃油二次利用时,外界空气从大气口进入到导气腔内,空气将活性炭上储存的燃油从燃气脱附口带出进入到发电机内燃烧,该碳罐采用隔板将导气腔和附油腔隔开并通过连通口连通导气腔和附油腔的方式使得空气在导气腔和附油腔之间流通快速且流动方向精准,保证了吸附燃油和脱附燃油的效率,而且壳体的底部设有底盖,底盖通过缓冲机构与压板连接,缓冲机构包括设置在压板底部的凸缘以及位于底盖上的凹槽,凹槽与凸缘之间设置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一端位于凹槽内,另一端套设在凸缘的外侧,压板与底盖之间设有多个升降气缸,升降气缸可以带动压板以及压板上的海绵密封板适当地上下运动,升降气缸带动海绵密封板上升时,连通口的口径变小且空腔内的活性炭之间的间隙变小,适合碳罐在前期阶段使用,在活性炭出现轻微堵塞时,升降气缸可以带动海绵密封板下降,连通口的口径变大且空腔内的活性炭之间的间隙变大,便于燃油蒸汽进入到附油腔内被活性炭吸附,从而适当控制吸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安装牢固的车用碳罐,包括壳体1,在壳体1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隔板2,隔板2将空腔分隔为导气腔3和附油腔4,隔板2的端部与壳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连通口5,导气腔3和附油腔4的顶部通过隔板2隔开,底部通过连通口5连通,在导气腔3、附油腔4以及连通口5内填充活性炭6,壳体1的顶部设有上盖7和滤盖8,上盖7位于附油腔4的正上方,滤盖8位于导气腔3的正上方,上盖7上设有与附油腔4连通的燃气吸附口71和燃气脱附口72,滤盖8上设有与导气腔3连通的大气口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赛科效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赛科效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8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