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血管超微结构成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1527.9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8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董蒨;于綦悦;魏宾;夏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6 | 分类号: | A61B5/026;A61B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7227 | 代理人: | 段秀瑛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血管 超微结构 成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血管超微结构观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血管超微结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微循环是生命形态和代谢的完整,是维持人体器官正常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微循环的研究,便于进一步了解人体各脏器的特殊功能,认知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利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例如,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疾病,都会引起微循环的病态,包括微血管管径,微血管密度以及微血管内的微血流速度等参数,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细胞等超微结构的变化。因此通过了解微血管超微结构情况来把握微循环质量,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微血流成像技术包括使用侧流暗场成像,即首先采用环形LED照明围绕在成像显微镜头周围,LED发出的光源为特殊波长的光,但不是偏振光,LED光从显微镜头周围环形的照射到皮肤上,在皮肤表面发生散射的同时在皮肤内部发生散射。因为显微镜头距离皮肤很近,环状照射到皮肤上又反射回来的光很难进入镜头成像,而内部散射光的照射方向是随机的,会有一部分照射到显微镜头而在CCD上成像,这样就避免了皮肤表面反射直接对微血流进行成像。
但是,根据公知的偏振原理,即偏振光比非偏振光在皮肤内的透射能力好,而圆偏振光比线偏振光具有更好的透射能力和成像清晰度,而上述技术中,其因使用非偏振光进行投射,光线透射入皮肤内的能力和成像清晰度均不足,难以简便的方式获取清晰的图像,因此上述技术不能对微血管超微结构进行清晰成像而难以观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血管超微结构成像装置,该装置能使透射入待测体的光线转为圆偏振光,提高了光线的透射能力和成像的清晰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血管超微结构成像装置,用于将待测体中微血管超微结构成像信息形成二维图像,包括可发射线偏振光的光源,把从光源中发射的线偏振光转为环形圆偏振光的环光单元,可将环光单元中发出的环形圆偏振光射入于一点形成聚集光线的镜头单元;以及用于将镜头单元反射后带有微血流信息的反射光处理形成二维图像的成像单元;其中,从环光单元中发出的环形圆偏振光通过镜头单元透射于待测体内,经过待测体内部散射后,光线携带待测体内的微血流信息至成像单元,以形成二维图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镜头单元具有可接收环形圆偏振光的入射端以及可发射聚集光线的出射端,镜头单元包括设置于镜头单元内部中心处的成像透镜,以及环设在成像透镜四周的圆锥形镜面,镜面的尖端为光线的出射端;从环光单元中发出的环形圆偏振光照射于镜头单元的圆锥形镜面,并集中射入至出射端以透射于待测体内,经过待测体内部散射后,光线携带待测体内的微血管超微结构信息从成像透镜射入至成像单元,以形成二维图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环光单元包括可将光源中发射的发散光形成平行光的准直透镜,可将线偏振光转为环形的圆偏振光的光圈,以及可将光圈中环形光反射至镜头单元内部的分光单元,准直透镜、光圈以及分光单元顺次间隔设置于光源与镜头单元之间,其中,光圈包括设置于中心部呈圆形的挡光体,以及环设挡光体设置的调光单元,挡光体的直径大于镜头单元中部的成像透镜直径,且小于镜头单元入射端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分光单元为非偏振分光器或半透镜其中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分光单元的侧部设置有阻断透过分光单元中线性光线的遮光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光圈还包括可避免漏光的不透光圆环,不透光圆环环设于调光单元的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调光单元为1/4相位差膜或1/4波长板其中之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光圈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可防止可见光反射的防反射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成像单元包括设置于镜头单元入射端上方的非球面透镜,以将携带待测体微血流信息的非平行镜头单元输出光调制形成光束;非球面透镜的上方设置有数字相机,数字相机感应非球面透镜形成的光束,以根据光束上携带的待测体信息形成二维图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镜头单元的镜头底部套设有可贴合于待测体表面的镜头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未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15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