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6953.1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9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邬全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谢素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金属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绝缘效果好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安全可靠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金属外壳锂离子电池其外壳的内外表面很容易与电芯或外部环境的导电材料接触,造成漏电或短路。目前一般是通过在外壳外表面的侧面粘贴一层蓝膜(PET类胶膜)、底部粘贴一层黄膜(PI类胶膜)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方面蓝膜和黄膜的价格较贵,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胶膜包覆加工工序繁琐,且质量无法提升,粘贴过程中容易留下气泡和缝隙,特别是侧面和底面的交接处存在间隙;再一方面由于胶膜材质较软,厚度较薄,不是与外壳粘接为一体的胶膜,胶膜与外壳的粘接强度有限,容易被刮伤和破损;由于目前的绝缘胶膜是PET膜,阻燃性很难达到V0级;再者,现有金属外壳锂离子电池壳体内表面没有进行绝缘防护,存在电池自放电的风险,电池壳内部的电芯和壳体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导致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受到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其绝缘效果好,阻燃性可以达到V0级,导热性好,生产成本低,提高了锂离子电池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括一壳体、一盖体、一第一绝缘层以及一第二绝缘层,所述壳体呈一侧开口的盒状,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开口处以封闭所述开口,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较佳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边缘距离所述开口处的距离为3mm~5mm。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具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盖体的边缘处具有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相焊接从而实现壳体与盖体的焊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宽度为3mm~5mm,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宽度为2mm~10mm。
较佳地,所述壳体与盖体焊接后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外表面设一第三绝缘层。
较佳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为与所述壳体粘接为一体的绝缘胶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02mm~0.12mm,最佳为0.08mm。
较佳地,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与所述壳体粘接为一体的绝缘涂料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08mm~0.3mm,最佳为0.15mm。
较佳地,所述第三绝缘层为与所述壳体粘接为一体的绝缘胶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厚度为0.08mm~0.3mm,最佳为0.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具有一第一绝缘层以及一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一方面省去了在壳体外表面包覆胶膜的步骤,降低了成本,避免了壳体外表面与外部环境的导电材料接触,造成漏电或短路,另一方面避免了电池壳内部的电芯和壳体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的剖视图。
图2为使用本实用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阐述本实用新型几个不同的最佳实施例,其中不同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外壳1,其绝缘效果好,阻燃性可以达到V0级,导热性好,生产成本低,提高了锂离子电池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如图1~2所示,金属外壳1包括一壳体10、一盖体20、一第一绝缘层30、一第二绝缘层40以及一第三绝缘层50。壳体10呈一侧开口10a的盒状,盖体20设于开口10a处以封闭开口10a,第一绝缘层30设于壳体10的内表面12,第一绝缘层30的边缘距离开口10a处的距离h为3mm~5mm,第二绝缘层40设于壳体10的外表面14,第二绝缘层40的边缘距离开口10a处的距离h为3mm~5mm。即壳体10开口10a处3mm~5mm没有被第一绝缘层30或第二绝缘层40所覆盖,呈裸露状态,裸露的部位形成第一焊接部16,盖体20的边缘处具有第二焊接部26,第二焊接部26的宽度为2mm~10mm,第一焊接部16与第二焊接部26相焊接从而实现壳体10与盖体20的焊接。壳体10与盖体20焊接后于第一焊接部16及第二焊接部26的外表面14设一第三绝缘层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69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