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8106.9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3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王玉松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一端插入到引流瓶内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另一端连接的引流管以及引流套管,所述引流套管内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引流套管轴向垂直的圆形的弹性密封层,所述弹性密封层由若干扇形的密封片组成,所述引流管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弹性密封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隔绝外界环境对病患创腔的污染,有效避免创腔二次感染,利于病患的恢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引流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医疗手段,可以有效引流出体内积液,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愈合。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引流技术是闭式负压引流,是将连接全封闭负压引流塑料袋或塑料瓶的一根或两根导管置入创腔或体腔,自动引流出腔内积液,引流效果较好。很多病患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引流积液,为避免反复放置引流管给病患带来的痛苦和以及给医护人员造成的巨大工作量,往往在病人体内留置引流套管,引流时,将引流管与引流套管连接,引流结束后,再将引流管拔下,操作比较简单。但引流套管使体内创腔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外界细菌等极易侵入体内创腔导致创口愈合慢甚至恶化,不利于病人的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一端插入到引流瓶内的连接管、与连接管另一端连接的引流管以及引流套管,所述引流套管内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引流套管轴向垂直的圆形的弹性密封层,所述弹性密封层由若干扇形的密封片组成,所述引流管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弹性密封层。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套管套接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与所述引流套管管口连接并沿管口依次排列的若干固定片以及通过螺纹结构套设在若干所述固定片外表面的固定箍,所述固定片的厚度均沿远离所述引流套管的方向逐渐增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箍远离所述引流套管的一端上铰接有密封帽,方便在不进行引流时对引流套管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内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为两端开口的倒圆锥台形结构,其上端外壁与所述引流管内壁连接,所述导流件下端一侧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绕其转动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转轴的一侧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远离所述密封板的一端连接有配重件,所述引流管位于所述导流件与所述连接管之间的管段上设有支管。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套管外套设有外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引流套管之间形成充气腔,所述充气腔的一端封闭,其另一端连接充气装置,所述外管远离所述引流管的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环绕所述外管的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充气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隔绝外界环境对病患创腔的污染,有效避免创腔二次感染,利于病患的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引流套管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引流套管与引流管套接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引流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引流套管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81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