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扭转梁式后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9060.2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8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丹;王念强;陈志刚;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00 | 分类号: | B60B35/00;B60G11/1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刘驰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扭转 梁式后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含管状横梁的新型的汽车扭转梁式后轴。
背景技术
扭转梁式后悬架是汽车的一种典型悬架形式,广泛应用于A级及A级以下车型,扭转梁式后轴作为其核心部件,主要作用是导向及传力。车轮反向跳动时,横梁发生扭转和弯曲,提供侧倾刚度,抑制车身侧倾角。同向跳动定位参数变化小,轮距变化小,轮胎磨损小。
常见的扭转梁式后轴一般由横梁、纵臂、套管、端板、减振器支架、弹簧托盘、稳定杆、加强板8部分组成,其中横梁为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横梁为冲压钢板,扭转刚度较小,因此需增设一根横向稳定杆来提高扭转梁式后轴的扭转刚度。另外,横梁在扭转时,其与纵臂搭接处承受苛刻的交变载荷,因传统钢板冲压横梁与纵臂搭接处焊接面积小、易形成应力集中,为改善应力分布,传统的扭转梁式后轴还会在横梁与纵臂搭接处设置加强板。
由于增加了稳定杆和加强板,使扭转梁式后轴重量变大,进而增加非簧载重量,使车辆转向响应速度下降,遇到路面突起冲击变大,不利于整车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扭转梁式后轴重量增加也将影响燃油经济性和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扭转梁式后轴,该扭转梁式后轴提高了扭转刚度、连接强度,并有效地实现了降重。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汽车扭转梁式后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横梁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纵臂,纵臂的前端固定有一个与车身连接的套管,纵臂的后端固定有与轮边零件连接的端板,纵臂后侧接近端板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弹簧托盘和减振器支架,所述横梁采用封闭管梁,横梁的中间截面为V形,V形开口朝向车辆前方,所述横梁两侧截面逐渐过渡至封闭的U型。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包括:
所述横梁与纵臂焊接固定,横梁与纵臂的固定连接处呈散口状搭接;
所述横梁各截面周长保持一致;
所述横梁的材料为热成形钢,所述横梁在管梁冲压成形后进行热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所述横梁采用封闭管梁,中间截面为V形,开口朝向车辆前方,保证了合适的侧倾中心高度。横梁两侧截面逐渐过渡至封闭U型,与纵臂连接处呈散口状搭接搭接。因为封闭截面的特有力学性能,使横梁扭转刚度大幅提高。横梁与纵臂的喇叭状搭接增加了其焊接区域,提高了疲劳耐久性能,保证了连接强度。所述横梁材料采用热成形钢,在横梁成形后进行热处理,通过改变金相组织,提高所述材料的强度,从而降低所述横梁料厚。
这种结构扭转梁式后轴通过采用热成形管状横梁,具有较小的壁厚,较高的扭转刚度和连接强度,无需设置横向稳定杆和加强板,实现了成本降低和车辆减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后轴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后轴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分段及截面位置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A-A截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B-B截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C-C截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D-D截面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梁式后轴横梁的E-E截面剖视图;
其中:1.横梁,2.纵臂,3.套管,4.弹簧托盘,5.减振器支架,6.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后轴俯视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后轴左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汽车扭转梁式后轴,包括横梁1 和连接在横梁左右两端的纵臂2、在左右纵臂2上焊接固定的与车身连接的套管 3、与弹簧及减振器连接的弹簧托盘4和减振器支架5。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后轴还包括焊接在纵臂2上的端板6,其与轮边零件连接。
横梁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纵臂,纵臂的前端固定有一个与车身连接的套管,纵臂的后端固定有与轮边零件连接的端板,纵臂后侧接近端板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弹簧托盘和减振器支架,所述横梁采用封闭管梁,横梁的中间截面为V形,V形开口朝向车辆前方,所述横梁两侧截面逐渐过渡至封闭的U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90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脚轮刹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桥壳部件的螺栓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