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力线路拉线扼圈加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0884.7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0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马靖;宋洪强;王振升;李宗明;冯子刚;鹿中亮;刘敏;毛传翊;胡志远;刘波;刘智;田飞;赵娜;王旭日;王进良;郭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密市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4 | 分类号: | H02G1/0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康潇 |
地址: | 261500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线路 拉线 加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作电力设备的工装夹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线路拉线扼圈加紧装置。
背景技术
拉线通常安装在电杆的顶端,用于加固电杆,平衡电杆各方面的作用力,以防止电杆倾倒的装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的载流量也不断提升,制作拉线的材料由以前的35mm2更换为更粗镀锌钢绞线,且硬度变大。如图1和图2所示,拉线由上把(俗称楔型线夹5)、中把、下把(俗称UT型线夹16)及镀锌钢绞线链接组成,其中楔型线夹5上的舌板501用于与钢绞线弧形贴合后加紧设置。楔型线夹5的尾部设有螺栓502,螺栓502用于连接电路拉线上部的延长环18。
如图3-5所示,电力往往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骤:人工扼钢绞线的圆弧(扼圈);第二步骤:将扼圈后的钢绞线圆弧与舌板501的弧形部分贴合,并塞于楔型线夹5中;第三步骤:楔型线夹5竖直设置,采用锤子等辅助工具敲击楔型线夹5,使绕有钢绞线的舌板501加紧于楔型线夹5中。此外,如图6所示,第三步骤还有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将一楔块17尖部顶住墙壁,楔型线夹5置于楔块17上,使用钢筋或棍棒将顶住楔型线夹5,使绕有钢绞线的舌板501加紧于楔型线夹5中。
由于镀锌钢绞线硬度变大,通过上述过程,采用手工扼圈,制作出的拉线工艺质量差,拉线制作用时长,工作效率低,不合格率过多,且制作过程有人员多次受伤,安全性差,严重影响了的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采用手工扼圈制作出的拉线工艺质量差,制作用时长,工作效率低,不合格率过多,且制作过程有人员多次受伤,安全性差,严重影响了的施工进度的缺陷,提供一种拉线扼圈质量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可大大缩短拉线扼圈制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不需用手接触钢绞线,安全性高;制作人员即可集中注意力生产,提高了施工进度的电力线路拉线扼圈加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力线路拉线扼圈加紧装置,其包括底座,底座上固定有耳板,耳板上固定有转动轴,转动轴上套接有扼圈盘,扼圈盘上固定有扼圈把手和第一挡板,转动轴的端部为突出于扼圈盘的突出端,突出端上固定有第二挡板;在扼圈盘绕转动轴转动的区间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板面最小夹角为锐角,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板面最大夹角为180°;第一挡板与转动轴之间、第二挡板和转动轴之间均设有用于容纳钢绞线的间隙。
在扼圈时,首先将扼圈把手掀起到前端,此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上侧板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将镀锌钢绞线穿设于转动轴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之间的间隙中,向后转动和扳压扼圈把手,就能顺利制作完成一个合格的拉线扼圈。
由于制作的标准合格扼圈与转动轴外形相匹配,制作成的拉线扼圈工艺质量高,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可大大缩短拉线扼圈制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为拉线扼圈的辅助工装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人员只需扳压扼圈把手即可,不需用手接触钢绞线,安全性高。安全性高了,制作人员即可集中注意力生产,提高了施工进度。
具体地,扼圈把手和第二挡板分别位于转动轴的两侧,第一挡板的一部分固定于扼圈把手上,第一挡板的板面与扼圈把手的中心轴线平行。扼圈把手相当于加长的力臂,杠杆撬动更省力方便。第一挡板、扼圈把手和扼圈盘三者固定成一体,结构更加牢固,受力更好,不易产生变形。
进一步地,转动轴为半圆形轴芯,第二挡板固定于转动轴的直径截面上。半圆形轴芯便于扼圈定位,同时能在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在板面最小夹角处时,防止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干涉,还是保障扼圈形状符合楔型线夹上的舌扳形状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地,扼圈把手远离扼圈盘的尾段上设有尾线标尺。尾线标尺便于测量用于制作电路拉线的钢绞线长度。
进一步地,扼圈把手远离扼圈盘的尾端固定有握持杆,握持杆为扼圈把手的钣金折弯件;符合人体工程学,扳压更省力,一体化设置结构简单,钣金制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密市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密市供电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8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能质量综合治理设备(YY‑1502)
- 下一篇:画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