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的散热器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1521.5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9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器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新的散热器总成。
背景技术
散热器总成是一种车用冷却系统部件,主要起到给冷却系统散热器的作用,乘用车用散热器总成包括芯体、进水室(含进水口、冷却液加注口(若有)或通气口(若有))、出水室(含出水口)、放水螺栓(若有)、密封圈、水冷式油冷器(若有)、压力盖总成(若有)。按照工作原理及系统压力不同,分为开式散热器和闭式散热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主要讲一种新的闭式散热器总成。
传统的散热器总成作为汽车冷却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主要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水室结构的设计存在一定的流动死区,导致冷却液流动效率不高,材料存在浪费;2、左右水室结构的散热器,当尺寸较大的时候,车辆在强化路面行驶,散热器易出现漏水问题,经验表明主要原因在于散热器的侧板设计不合理,散热器的缓震效果不好;散热器侧板结构设计为了保证主板与芯体在散热器的四角处的焊接强度,侧板与主板铆接在一起,但是,这样的设计易导致应力集中,不利于振动缓冲,虽然铆接处设计了开口处理,但是极限工况下,散热器还是会出现漏水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散热器总成,其包括:芯体和位于芯体四周的主板和侧板,在所述主板上布置有左水室和右水室,其中:在所述左水室的上部具有进水口,在所述右水室的下部具有出水口,在所述左水室的下部具有放水机构,且在所述进水口的上部具有排气口。
该新型散热器总成内部流动性和散热性能好,有利于材料的有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排气口示意图;
图3为放水机构示意图;
图4为放水机构剖面图;
图5为侧板立体示意图;
图6为侧板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轴测示意图;和
图8为左水室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散热器总成1,芯体2,主板3,侧板4,左水室5,右水室6,进水口7,出水口8,放水机构9,排气口10,放水孔11,放水螺栓12,引流口13,O型密封圈14,放水间隙段15,底面16,翻边17,缓震结构18,内凹圆弧19,断开缝隙20,平缓段21,收缩段22,过渡段23,密封片2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散热器总成1,其包括:芯体2和位于芯体2四周的主板3和侧板4,在所述主板3上布置有左水室5和右水室6,其中:在所述左水室5的上部具有进水口7,在所述右水室6的下部具有出水口8,在所述左水室5的下部具有放水机构9,且在所述进水口7的上部具有排气口10。
该新型散热器总成内部流动性和散热性能好,有利于材料的有效使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和2所示,所述排气口10处具有十字交叉的加强结构。排气口结构设计如图所示,处在左水室进水端最高处,带有十字交叉的加强结构。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3和4所示,所述放水机构9包括:放水孔11,放水螺栓12和引流口13;所述放水孔11与所述放水螺栓12螺纹连接,在所述放水孔11与所述放水螺栓12之间还具有O型密封圈14,在所述放水孔11的外端具有放水间隙段15,且所述放水间隙15与所述引流口13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3和4所示,所述引流口13自所述放水孔的外壁向外部下方引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放水机构9的结构设计区别于传统的散热器放水螺栓。本放水结构9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引流结构引流口13,详见图3和4结构设计示意图。放水螺栓12通过螺纹与放水孔11配合,且采用橡胶圈配合方式(O型密封圈14)。手动旋入放水螺栓12并与水室上的放水孔11配合,保证密封,O型密封圈14与水室上的放水孔11配合结构为过盈配合。如图4所示,放水孔11的外端具有放水间隙段15,且放水孔11的外端旁边设计有一个引流口13,所述放水间隙15与所述引流口13连接,用来放水。冷却系统维修时,需要从散热器进行放水,旋动放水螺栓12,当O型橡胶密封圈旋到所述放水间隙15位置,系统内冷却液从旁边的引流口排出,避免水流喷到手上(因为如果车辆在维修前经过了剧烈行驶,短时间内系统内的水温是非常高的,如水温较高,易出现烫伤)。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5和6所示,所述侧板4为U型槽结构并包括底面16和自所述底面16向外延伸的两个翻边17,所述侧板4的两端为连续整体造型结构并与所述主板3相连,且所述侧板4的内部区域具有四个缓震结构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1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