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二次封口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3609.0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1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家捷;饶睦敏;李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佳沃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21 | 代理人: | 林晓宏 |
地址: | 338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二次 封口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二次封口模具。
【背景技术】
圆柱型电池由于制造工艺成熟、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电池一致性良好等优点,受到电池制造企业的青睐。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由钢壳、导电石墨、正负极材料、隔离纸、电解液及电池盖帽组成。电池封口体(盖帽)由密封圈及底盖组成。通常的封口方法是先将电池钢壳进行滚槽,把封口体装进钢壳包裹的电池中,然后用封口成型机上的封口模具把封口体与电池钢壳压紧在一起,钢壳的卷边扣在封口体的底盖上。此封口方法在将封口体向下压向电池钢壳的过程中,钢壳顶端只能向下变形,钢壳对封口体的包裹面积小,钢壳的封口处容易出现封口不严紧,导致电池出现漏液的现象。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以上缺陷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封口严紧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二次封口模具,包括封口上模、滚槽顶模及滚刀;所述封口上模包括第一端面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的第二端面,所述封口上模自所述第一端面依次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交接处形成压合面,所述压合面上形成凸起;所述滚槽顶模包括配合端及位于配合端一端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远离所述配合端的一端设置有配合块、第一限位块及第二限位块;所述滚刀包括滚刀本体及位于滚刀本体两端的滚刀刀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呈圆环状且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凸起与所述压合面的连接为倒圆角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三通孔均为圆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块为圆环状且直径与所述凸起的圆环面直径一致,所述第二限位块为圆环状且截面为梯形,所述第二限位块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外径,所述配合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内环内。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合块由橡胶材料制成。
本新型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利用所述封口上模对所述单体电池进行二次封口,并利用所述滚刀对二次封口后的所述单体电池的钢壳的侧部进行滚槽,增大了所述钢壳与所述封口体的接触面积及挤压作用力,所述钢壳与所述封口体的密封更严紧,降低了单体电池的漏液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的封口上模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的滚槽顶模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的滚槽顶模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的滚刀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二次封口模具进行封口的单体电池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单体电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二次封口模具100,用于对单体电池10进行二次封口;所述电池二次封口模具100包括封口上模20、滚槽顶模30及滚刀40。
请参阅图5至图7,所述单体电池10包括钢壳11及封口体12。所述钢壳11包裹于单体电池10外且一端开口,所述封口体12用于对所述钢壳11的开口进行封口。所述钢壳11包括侧部111及顶部112,所述侧部111包裹于单体电池10及所述封口体12的侧面,所述顶部112包裹于所述封口体12的边缘。所述封口体1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均匀设置的防爆孔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佳沃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佳沃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36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