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胶垫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5632.3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6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定岩;王磊;黄先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减震的发动机悬置胶垫。
背景技术
重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在整车减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隔离发动机向车身或车架传递的振动;另一方面又衰减由于路面的激励或输出扭矩波动而导致发动机的振动,从而起到对动力总成限位、支撑、隔振作用。重型卡车发动机前悬置胶垫往往缺少限位措施,极限工况下动力总成存在较大载荷作用。因发动机前悬置胶垫缺少有效限位导致其变形过大而失效,影响整车舒适性与可靠性。
现有发动机悬置胶垫如附图1-2所示,由上发动机悬置胶垫上骨架、垫板、下骨架、上固定孔、下固定孔组成。发动机悬置装置由发动机连接板、发动机支架、发动机悬置胶垫、发动机支脚组成。发动机悬置胶垫一端与发动机支脚2连接,两一端与发动机支架3连接,发动机机架3安装在发动机连接板1上。通过发动机悬置胶垫弹性变形,起到对发动机的支撑、减振作用。
然而,发动机悬置胶垫在X、Y方向缺少有效限位能力,在发动机受力过大的工况下,无法限制发动机悬置胶垫最大变形,导致发动机悬置胶垫及发动机悬置装置损坏失效;发动机悬置胶垫上固定孔与发动机支脚2 连接后,缺少有效定位作用导致发动机前悬置胶垫绕螺栓转动;发动机悬置装置零部件数量多,不利于装配方便性及轻量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限制发动机悬置胶垫最大位移,增加定位措施,保证发动机悬置装置结构可靠性的发动机悬置胶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上骨架、下骨架、橡胶体上骨架为一呈相互垂直的折弯部件,上折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固定螺栓,下折弯部的端部设置有弯折向上的上翻边。所述橡胶体设置在所述上骨架的折弯内,该橡胶体的横截面呈五边形,其中相互垂直的两面分别抵靠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所述上折弯部和下折弯部分别延伸出所述橡胶体。上骨架压合在与所述橡胶体相互垂直的两面不相邻的一面,所述上骨架与水平面倾斜设置,其下端部延伸出所述橡胶体,并设置有弯折向下的下翻边。所述下翻边与所述上翻边平行,且更靠近橡胶体。在上骨架上设置有固定孔。
进一步,在上骨架上设置有定位销。
进一步,所述固定螺栓有4个。
进一步,所述上骨架与所述上折弯部之间的角度为35度至55度。最佳角度是45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实现发动机悬置胶垫及装置的限位、定位、轻量化及装配维修方便性。提高发动机悬置装置的可靠性能,降低整车重量及成本,提升生产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发动机悬置胶垫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悬置胶体与发动机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悬置胶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悬置胶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悬置胶体与发动机连接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悬置胶体与发动机连接俯视图。
1、发动机连接板,2、发动机支架,3、发动机支脚,4、固定螺栓,5、下骨架,6、上骨架,7、下翻边,8、上翻边,9、橡胶体,10、固定孔, 11、定位销,12、定位螺栓,13、定位孔,501、上折弯部,502、下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骨架6、下骨架5、橡胶体9,上骨架6为一呈相互垂直的折弯部件,上折弯部501的外表面设置有4个固定螺栓4,下折弯部502的端部设置有弯折向上的上翻边8。所述橡胶体9 设置在所述上骨架6的折弯内,该橡胶体9的横截面呈五边形,其中相互垂直的两面分别抵靠上折弯部501和下折弯部502,所述上折弯部501和下折弯部502分别延伸出所述橡胶体9。上骨架6压合在与所述橡胶体9 相互垂直的两面不相邻的一面,所述上骨架6与水平面倾斜设置,其下端部延伸出所述橡胶体9,并设置有弯折向下的下翻边7。所述下翻边7与所述上翻边8平行,且更靠近橡胶体9。在上骨架6上设置有固定孔10。在上骨架上设置有定位销11。所述上骨架6与所述上折弯部501之间的角度为45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56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