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7018.0 | 申请日: | 2017-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6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妍妍;徐振法;储长流;王银凤;徐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21/11 | 分类号: | B62D21/11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减振器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规车型的后减振器车身安装结构布置在后轮罩处,如图9和图10所示,这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1、此处受到的极限冲击载荷较高,需要在其周边布置若干个加强板来提高安装点处的刚度和疲劳耐久;
2、后减振器的上安装点与车内相通,虽然有密封措施,但在长期使用后,会有漏水、漏声的风险;
3、占用车内空间,后减振器上安装点位置正好处于第三排座椅及乘客扶手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目的是提高抗冲击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后纵梁、后地板、用于与后减振器的上端连接且与所述后纵梁连接的支座总成、容纳支座总成的第一腔体、位于第一腔体一侧的第二腔体以及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下方的第三腔体,支座总成位于所述后地板的下方。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由第一隔板分隔,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由第二隔板分隔,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由第三隔板分隔。
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与所述支座总成和所述后纵梁连接的后纵梁加强板。
所述第一腔体由所述后纵梁和所述后地板包围形成,所述后纵梁加强板位于第一腔体中。
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后地板下方且与所述后纵梁连接的横梁连接板,横梁连接板与后纵梁和后地板包围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纵梁和所述横梁连接板连接的弹簧安装板,弹簧安装板与后纵梁和横梁连接板包围形成所述第三腔体。
所述支座总成包括与所述后减振器连接的减振器螺纹管以及与减振器螺纹管和所述后纵梁连接的螺纹管安装板。
所述螺纹管安装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为圆弧形结构以形成容纳所述减振器螺纹管的容置槽。
所述螺纹管安装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且与所述后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加强板连接的翻边。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避让孔,所述减振器螺纹管嵌入所述容置槽中与第二连接部焊接连接且在避让孔处与第二连接部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具有如下的优点:
1、结构牢固,螺纹管布置在后纵梁内部,充分利用车身最牢固部位来承担受力;
2、节约空间,由于支座总成布置在后纵梁处而非后轮罩上方,省去了后轮罩上方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为乘客舱内提供更大的布置及活动空间;
3、轻量化,相对于后减振器安装点布置在后轮罩上方的传统方案,放在后纵梁内部的方案,有效借助后纵梁这个车身最牢固的零件,省去了额外的大型加强板用于分解力,从而达到了降低车身重量的目的;
4、由于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布置在了车身外侧,无需进行密封处理,故相对于常规车型的后减振器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可靠性非常高,出现漏水、漏声的几率为0;
5、三处封闭腔体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并可以将受力向四周分解减弱。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图6是螺纹管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B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减振器安装结构与车身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9是背景技术中后减振器安装结构与车身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C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
1、减振器螺纹管;2、螺纹管安装板;201、第一翻边;202、第二翻边;203、第三翻边;204、第四翻边;205、避让孔;206、第一连接部;207、第二连接部;208、第三连接部;
3、后纵梁加强板;301、通孔;302、安装孔;303、加强板底壁;304、第一加强板侧壁;305、第二加强板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70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履带式收割机用变速器
- 下一篇:一种汽车轻质顶盖